父母恩

        閒聊時,女兒突然說:「我們常抱怨亞哥食飯食得慢,其實,我家吃飯,真的快到一個點。」一般來說,我、太太及女兒的正常用餐時間,是十五分鐘左右。我不否認自己食得快,但回應:「問題不在於他食得慢,而是他不專心食,經常看住電視就什麼都不吃,又或發呆。」
        不過,真的是「不專心」的問題嗎?我自己在想。如果我自己是用一小時才吃完一餐飯的人(有朋友確如此),兒子的發呆,豈不是容易得多?固然,兒子是吃得不專心,但我的針對,還是有更多,是因為他不能符合我的標準。只是,今天的父母更聰明,更能夠為自己找到原因與藉口。
        吃飯快慢是生活一環,我用此例子,更想說的是,父母往往都是用自己的規範經驗,用來衡量子女的行為,而沒有先反思,這些標準,是否真的客觀,又或是否適合這個年紀的子女。
        更不幸的是,當我們的判斷被質疑或無效時,今天的父母,由於更聰明,就會更巧妙地解說自己的標準。要子女學琴是父母對於美好孩童的投射,但子女不感興趣或沒有天份時,父母就說恆心毅力好重要,又或你打少幾舖機就可以彈得好等說法,堵住子女的口,安慰自己的心,真正做到的效果,卻是父母都欺騙了自己,認為迫子女學到八級是為他好;子女就學到,講興趣與道理是沒有用,而且彈琴與打機對立,更加憎彈琴。

        亞仔食飯仍然是有快有慢,有掛住睇電視或發呆的時刻,但今天,我們都會具體針對睇電視與發呆來提點,而非本質上地否定他的型態。子女是獨立的個體,做父母是要幫他們成長,卻不可能代他們成長。因此,如何辨別自己想與子女好,是每一個做父母不斷要思考的難題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