性價比

        談子女讀大學,我們先判別一下子女讀書是:
A 好叻,唔駛理自動波入到大學;
B 中間,似乎有點難,但又不至於全無希望;
C 唔得,好明顯非主流派。
        如果係A,在我們的年代,父母就會話「唔單止入到,要入最好」,通常就唔理子女本身有何特質,看科目性質,安穩搵錢有社會地位的,揀之。愚見認為,子女既然讀得掂,自有自己的主張,不應以科目加以限制,原因是今天社會的變動太大,子女自我發展比他們讀什麼更重要,所以讀得掂的,不應再把全部精力放在讀書上,反而趁中學到大學期間,多元發展,為他未來的工作與人生,效益更大。
        如果係C,在我們的年代,早早就出局,安心工作。今天,要讀到考大學的中六,要好有決心先做得到。於是,就有父母覺得,無論如何要俾佢讀大學。愚見認為,在學位大幅貶值的今天,要一個具有其他才能的青少年,把人生學習能力最強大的十年,再加上不菲的金錢,再加上外界與內心的負評,最後只換來一個學位,性價比太低了。倒不如早一點離開主流,用十年時間,找自己的方向。試想想,如果十年內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,子女不過廿出頭,大把時間再努力。
        問題是,大部分家長都覺得子女是B,事實上B又係最多。
        愚見認為:
(1) 不要先下定論:中學是必須畢業,大學卻不一定要即時銜接。不妨留心子女的中學發展,有交流討論,而這不要以讀大學為先決條件來討論。子女必然迷惘,但父母不一定要立場鮮明。看看他的變化進展。一早就有「無論如何都入大學」,對子女未必是好事,既可以是打擊他的主動性,也可能扼殺子女的另類發展可能。
(2) 責任自負:究竟怎樣才最適合子女本身,無論子女還是父母,其實都沒有一口咬定的答案,繼續讀書還是換換環境,行動還是停一停思考,大家都沒有定論。由於父母是有力有錢者,經常都是行先一步。愚見認為,內心可以有部署,但莊閒要分清,人生還是子女本身的,應該要他們作最後決定,至少應該待他們請你出手,你才做決定。
(3) 黃金十年:中學六年加上大學四年,這十年有一個名字叫「青春」,是人生最最難得的一段時間,也是奠定人生的重要階段。除了有冇學位,這段日子還決定你有冇不相賤的少年同學,有冇可以講一世的輕狂往事,有冇半夜追憶的難言回憶,有冇奇怪估你唔到的嗜好和專長。更重要,這段日子,其實塑造一個人,成為一個怎樣的人。如果拚一把,把一天的12小時,一星期七天,十年中的大部分時光心神都投放到一個學位上,是否值得?

當然,這類討論永遠都是把事情簡化了,只是提出幾點,大家不妨想想而已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