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是社會的錯

        在茶樓坐下,揮手揮手揮揮手都是沒有人來收點心紙,人手不足是上茶樓的常識了。究竟是老闆不肯俾錢還是真的這麼難請人呢?同桌有人熟悉行情,確實不容易請人,當然,人工不能一大截提高是原因,但巿價請人不易是實情。
        「正申請公屋的人,人工高過入息限制,他們就不太願做了,又或是一到了要審查的限期,就辭職不幹,好讓人工的平均數不要過額。有些計過政府的低收入津貼,做散工可以少一千幾百,可時間自由得多,所以願做全職的人,不多。」朋友如是說。
        先前到台灣旅遊,今回到西班牙,做服務業的人都很年輕,不像香港,酒樓不見到年輕人。我想,香港年輕人不願做這類辛苦的工作,道理與上文的情況,是異曲同功吧。
        元兇當然是低薪,但結合的是原有的生活質素,也就是說,年青人出來工作,發現自己一天花上十小時在工作上,結果卻沒有提昇到自己的生活質素,他們工作的動力自然很低了。
        試想想,賺一萬元,但一個月花在交通、食晏的錢已經三千,父母本來給的二千零用又泡湯,反過來要你自己付網路費、電視費,,餘下五六千元,可以買幾件衫,又或用來旅行,但這些東西,父母本來就會為自己買單,那來生活提昇?只要耐得住父母的嘮叨,去旅行的級數,自己儲一年錢也不一定去得到。
        更重要的是,賺一萬元,就是未來十年的止境了。這些人工,只能是生活費,不可能築起丁點的夢想。想搬出去獨立生活?建立自己的家庭,中環一帶,食個晏都是百元起跳,三百個月的一萬元才是最細面積單位的半張入場券,你叫年青人如何可以說服自己,捱吓先。
        即使是較苦的家庭,未有公屋住,子女入息一加進去,申請不了;住在公屋的,子女入息一加進去,變富戶,交雙倍租,本來餘下的五六千元,隨時得返二三千。然後年輕人發現,自己在網上賣吓公仔,轉手一下水貨,可能一個月都有二三千,還保證不用交稅。

        年青人當然有不思進取的地方,可進取的誘因不多,阻攔卻遠比想像中大。不應把一切錯都歸咎社會,可我也只是Hea在家,沒有惹社會不快,你幹什麼來煩我?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