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伴生》

        在回航機上,終於看了這紀錄片。
        紀錄了三個陪伴患病父/母的個案,三種不同的經歷。其一是大家庭裡,母親剛因病離世,然後年邁父親也在一年內由行動自如到過身的經歷;其二是一個中女照顧住在老人院的父母,既要打點生活看病,更難處理的是心情;其三是一個兒子照顧弱智的癌病母親。
        第一個個案,讓我想到子女多的話,未來有問題時,就可以分擔。今天不少人都是獨生子女,而在香港這個欠缺支援的社會裡,父母真的有長期病患,又或是人生終末時期,做子女真的不容易了。更重要的,有其他兄弟姊妹,心理上可以好過一點。當然,如果大家都愛理不理,而你是理那一個,又會雙重打擊了。
        第二個個案本來很值得深入再探討的,因為有一個死循環在內。父母久病,女兒要照顧他倆,一直都獨身(當然也有其他理由等等),父母既覺得對女兒不住,但又覺得幸好她獨身,自己有全面照顧。女兒願意照顧父母,但很累,自己其實都要人照顧等等。有很多位可以再探討下去的。
        第三個個案就是較低下階層的實況反映,而要問的是,社會如何照顧他們呢?現在是沒有。
        電影聚焦在個人的感受方面,看完就知道三個家庭的故事,明白一點三個家庭裡的陪伴者與被照顧者的感受與心情,卻沒有從更宏觀的角度來審視這些困難,多少是個人因素,多少是社會因素,更不說再進一步,社會制度對個人的幫忙與漠視,如何反過來,令個人可以活得更好,又或是更差,從而令社會變得更好,或是更差。
        當然,人到中年,看這些處境,感受很深,甚至有預視感覺。高齡化的社會,我們都要面對或是自處於相類的情景,如何面對,就是各自的修行了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