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勢與選擇

        朋友由澳洲回來,吃飯時閒聊子女的情況,朋友的子女都進大學了,讀的都是香港所謂的神科,可朋友沒有什麼「子女成材」的感慨或炫耀,很平淡地說明子女的情況而已。
        不一定是朋友本身看這些未來看得很平凡,或多或少,是社會情況使然。在澳洲,讀大學出來,與中學畢業出來,待遇可以很相近;即使大學畢業可以有上升的機遇,但要平平安安地生活,任何人都不難做到。在這種趨於公平的社會狀態,父母對子女的讀書就業成材的態度,自然可以放鬆一點。
        回到香港的處境,父母對子女的成績很操心,不能自主地拿自己的子女與別人比較,有其社會大勢的催化。正因為父母在社會裡強烈地感受到階級不同的差異,就期盼子女能夠身處更高的階層,總希望他們更上一層樓了。又或是,父母很感受到自己要保持在現有的階層,其實沒有什麼保障,自然會想子女有更強的能力,可以保有自己的位置了。
        更不幸的是,自從香港轉入低速發展後,這種力爭上游的機會變小變窄,但社會競爭的意識卻沒有改變,於是父母就陷入一種競爭更劇烈的幻象了。看得通的父母不再想子女競爭,但更多父母覺得要投入更多去競爭,仍然相信多做功課、多補習,通過子女與其他的比較,讓自己覺得子女可以在社會裡快人一步,從而高人一等。大勢就是如此,所以澳洲的老師說星期五不給功課,讓子女可以多點時間與父母一起,是澳洲的勢;香港的老師說星期五多給功課,因為大家不要浪費了兩天假期,是香港的勢。不是老師變態也不是父母精神有問題,只是在大勢之下仍能清楚的人,永遠都是少數。
        雖然大勢如此,要選擇,仍然可以。首先要放低比較的心,其次是要放低恐懼心,把焦點放在自己與子女的溝通上,不要分數主義,也不要效果主義,多一點與子女談他們的感受,明白他們正在什麼情況,一起想他們未來會怎樣。

        大勢需要逆轉,但不是朝夕之功,幸運的是,在香港,其實父母或多或少可以做自己的選擇,只是看自身的心態了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