幸福生活

        今天父母的重大煩惱,是一個哲學問題:什麼是幸福生活?
        我們成長時,父母忙於搵食,鬼得閒理你要如何成長,又如何可以尋找到幸福生活呢?有飯食就幸福,很樸素的幸福觀。由於父母沒有這空閒,還是小孩子到青年到成人的我們,就是在渾沌中成長,各憑際遇,看看自己碰上了什麼。
        結果,到大家做父母時,大部分都覺得自己不夠幸福,小部分覺得自己不幸福,還有一部分覺得自己不幸。
        然後,我們就做了父母。同時,是有時間也願意思考,什麼是幸福生活的父母。不過,大部分人的思考方法。(潛意識地)都是以自己做藍本。
        自己覺得今天不夠幸福,因為自己讀不了名校上不了名大學,所以子女要幸福,就要入名校讀神科。
        自己覺得今天不夠幸福,因為自己英文唔夠好外語學得唔夠多,所以子女要十八般武藝俱全。
        這兩類是傳媒上最常見的,其實還有很多不同的取態,關鍵都是父母代入了子女的身份角色,變相把子女視為自己的投胎,好想再來一次,覓得幸福。
        問題是:
(1) 子女的處境已經有別於父母;
(2) 幸福感取決於個人的意識。
        在我們的年代,搵到錢確有助增加幸福感,因為我們本來是物質擁有是1,而搵到錢後(不用搵到好多,只要搵到D),物質擁有上漲到8,當然幸福滿盈;今天,子女的物質擁有已經90,出來工作搵錢,如果要他們由此獨立生活,就要下降到40,即使不用獨立生活,物質擁有仍然是90,無助於幸福感。
        當然,這是指向中產家庭。不過,即使不是中產家庭的子女,由於相比較的效果,工作搵錢從而改善生活的幸福感,仍然不高。更不用說香港居大不易這種挫折感了。
        其次,幸福會否,更在於個人如何理解人生,而這種人生的理解,透過各種人生經驗塑造而成,並不是父母的意志可以決定。要更好培養子女健全人格、理性思考,正面態度等,其實父母自己需要先反思自己的狀況,力求可以實踐幸福,才能指出一條幸福之路。

        你的不幸不能夠成為子女幸福的動力;讓子女成為自己尋找幸福的最強動機吧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