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好自己

        最近看了兩本有關日本社會現況的書,不約而同地,指出現今年青人要面對向下流的危機。其中一本引用克林頓競選時的名句:「現在的孩子長大成人之時,將是歷史上第一個生活過得不如自己雙親的時代。」
        把這句話送給孩子還小的父母;你們不要太憂心子女了,真的憂心的話,做好自己吧,不要妄想改變子女的命運。
        其中一本書又指出,父母與子女的職業相關性,亦是愈升愈高,已經高達七成。簡單來說,父親是醫生,兒子有七成機會是醫生;同理,父親是文員,兒子也有七成機會是這級別。
        用簡單的例子,大家就好容易明白。當社會剛發展時,如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香港,我們假設全香港有100個醫生,而因應發展,每年需要多50個醫生,而醫學院只30個學位。那麼,進醫科固然不容易,但競爭相對公平,因為考醫科的人,多半都沒有特殊背景,而且出路也很好,因為供不應求,並且在醫生數目多到一定程度後,更高級的職位又會衍生出來,步步高陛的機率自然高得多了。
        經過20年後,全香港有1100個醫生。只要這些醫生的子女裡,有十分一想讀醫科,他們就已經是其他非醫生的學生的勁敵。先是考入大學的勁敵,因為社經地位的優越性,難以對抗;再來是就業的勁敵,大家同樣畢業,同學的爸爸的朋友全是醫生,誰更容易找到工作呢?最後是晉升的勁敵,也一樣的人脈背景的考量。
        醫生是一個簡單而明顯的例子,而其他上流的機會,全都有相同的問題,就是在既定的範疇裡,已經有一大群具優勢的父母在位,他們即使不用刻意,也自然把其他欠優勢的父母,比下去。
        當然,難保閣下千金公子是天縱奇才,三歲通曉俄文,五歲識拉丁文,以學霸姿態擊潰那些有背景的醫科同學。這些不就是今天媒體上經常飄浮出來的FF學生成材報導囉。實情,這樣的個案,萬中無一。
        也就是說,循過去的成功正途而想達到過去的成果,機率很低。大家要接受克林頓的話,就是我們的子女,不可能在職場上,超越自己。
        如果你仍然不服氣,還有二路可走:
(1)   堅信子女有一種卓越不凡的潛能,只要能夠啟廸,就可以成就非凡。這也是現今FF學生成村報導的另一面,三歲試劍、五歲演奏、七歲潛入海溝等等。風險在於黃子華的金句:「如果我發現自己最大的潛能就係無能,點算。」
(2)   提昇自己的Lv。如果你是教師,亞仔可能就要教學助理,那麼,自己奮鬥,做校長,咁亞仔即使超越不了你,也可以做番教師。

所以,想子女成材,真的要做,不是操fit子女,係操fit自己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