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不出的未來

        黃子華的金句:要讀多D書,先知道自己點解冇工做。這正是我們面對AI時代要做的事情。
        從原則來說,這個變革不是新事物:由狩獵到耕種是第一次革命,由耕種到工業是第二次革命。每次生產方式的革命,都為社會帶來天翻地覆的改變,不過二者俱逝矣,而且它們的變革時間較長,感受沒有那麼強烈。
        到了AI帶來的生產革命,可以預見,也是天翻地覆。
        這是由於人工智能的高度發展,加上資料庫的互通,促使電腦可以做到絕大部分人能做到的工作。其實工業革命也是這樣:本來耕田要10個人一塊田,但機械的出現,一部機械可以耕十塊田,於是有95個人不能夠再耕地,只有五個人輪流操作機械及做相關的工作。幸好,當時那95個人,可以走去工業,生產更多東西,讓我們生活有更多享受。
        到了AI時代,同樣地,過去要許多人手的工作,機械可以取代,如司機(無人車興起)、售貨(見到M記的自動售賣機),進而是會計、法律等工作。總之,重複、技術性的工作會消失,這是可以預見的趨勢了,不可逆轉。
        沈教授認為,有關創作的工作就會保留,我則認為不一定。現今坊間的流行曲也好、小說也好,不少也是很類型的,而人工智能好有可能可以迅速完成,即使人工智能不能單獨完成,也只需要小量人的輔助,即可做到流行程度的創作。
        因此,想自己的子女在未來能夠上流,取向有三:
(1)   專精創作:不是一般的創作,而是更高階,具特殊風格的創作。
(2)   專精輔助:仍然是傳統的某一專業,但自我定位不再是技術,而是環繞人工智能的技術,作協助工作。以醫生為例,重點在於向人解說及處理醫治裡各種技術參與的溝通的工作了。
(3)   自創領域:因應自己的特長,創造出一個全新的事業出來,讓AI在短時間內不可以代替。在Netfilx上看過有新興的低語治療,又或是靠執屋而世界聞名的做法,都屬這類。
綜合來說,這是由技術優先的範式,轉向個人深度的範式,幾乎完全顛覆過去的教育模式。在此範式下,學位的重要性大幅減退,因為在傳統裡,學位代表個人掌握多少技術,但在未來,有系統得來的技術大幅貶值,要具競爭力,必須具有獨特的能力,而這不是量產式教育制度可以賦予的。
當然,這是從學習角度出發,身為中產者,還有兩個層面可想:
(1)   擺脫工作搵食的思想,鼓勵子女做自己愛的事,而不用想成效,因為大部分人都不會再在傳統意義上的工作中,得到成效。喜歡山的去攀山,愛靜的默想,做義工可以成為志業。
(2)   如同朋友所言,靠1833發達,即繼續緊貼資本主義社會的型態,靠資本增值來自保以至上流。
其實這樣的社會已經開始萌芽,只是我們意識不到,又或不想面對而已。

擔心子女的未來?不用擔心,因為擔心不來。這未來,我們連想像力都不夠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