課題的分離


        昨晚讀書會談《被討厭的勇氣》,大家討論「課題的分離」,有不少得益。
        書裡主張,我們要辨別每一件事情,真正負責的人是誰,而誰要負責,就是誰的課題;每個人都只能處理自己的課題,亦不應干涉別人的課題。
        默書是否合格是學生自己的責任,所以這是學生自己的課題,做父母的、做老師的,不能迫他們溫習,因為不應涉入別人的課題。
        討論的焦點是:什麼才是「涉入」呢?我自己覺得,「迫」就是「涉入」,即以自己的意志取代當事人的意志,讓對方按自己的意志去行事,就是「涉入」了。
        反過來說,只要不是迫別人按自己的意向行事,為我來說,都不是「涉入」。
        這個說法其實是一種舒緩劑,讓今天很緊迫的人際關係,得到一點舒緩。即使不完完全全做足,至少可以不太涉入,已經功德無量。
        所謂「課題的分離」,目的是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。以親子為例,就是不要太投入子女的身份,又不要完全放手不理。
        小學階段,子女未成長,正是好機會建立適度的「課題分離」。可惜的是,今天的父母太強,這階段往往事事做主,事無大小都介入,涉入得太全面太多,結果到子女步入中學,開始有自我,父母就非常不習慣,結果採取180度轉變,什麼不理,或什麼都不能理,因為子女全面反撲。
        簡單兩點:
(1)   盡量減少自己作主,尤其日常生活,盡量讓子女自己做主,特別不是讓他們揀,結果不斷挑剔他們的選擇,還是回到自己的選擇裡。
(2)   不要有太大的情緒反應,這其實也是涉入的變調。
所以分離,其實是為彼此保持良好的關係的手段而已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