範式轉移

        何清漣在《中國:潰而不崩》裡談到中國政府的政策,就是以保住政權為首要任務,即使這目的會帶來社會損害,亦在所不惜,結果政權得以延長壽命,代價是社會各方面被破壞,例如環境,例如財務,例如弱勢社群。
        過去,維持政權與社會福祉的差異不大,問題還不嚴重,到了今天,大家思考問題,要先弄明白這差異,不然很多事情沒有辦法找到解釋。
        舉例來說,現在推出的不少政策,實質上會損害香港的發展,但當權者仍然推出。不少人覺得大惑不懈,原因正是沿用社會福祉的角度來理解政策的施行。如果換一個角度,從保障當權者自身的角度,只要現今可以繼續快樂,那管他日洪水滔天,就會較容易明白現今的局面。
        破壞法治當然要損害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,但香港淪陷,我卻繼續出糧掌權,那又有什麼相干呢?
        當掌權者不再以社會福祉為施政的優先考慮,更大程度是自己是否可以延續權位,大家面對的風險就大幅提高,這也是人心不穩的主要原因。
        說回頭,很多嫌棄抗爭的人,正正與掌權者一脈相承:只要不影響到自己現況,政策怎樣也沒有所謂。分別在於:掌權者是主動制定有助自己現況的政策,這些人卻是被動接受。

        如果社會發展平穩,這種風險不會明顯出現,何惜,香港不再是這樣。陷入世界變局的風眼中,大家再無法用社會福祉來判斷政策,而政策變成很個人、小園子的考慮時,很多人都未有意識到,歲月靜好,再也沒有憑仗。
Photo by Daniel Tafjord on Unsplash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