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物質主義

        現在有一個說法,現今年輕人是「後物質主義」,我想,其實也可以對照出「前物質主義」的一代吧?
        後物質主義就是輕物質,重精神,而批評就是這些年輕人嘆慣,不知道沒有物質之苦,現在奢言人權民主自由。
        那麼,前物質主義就是輕精神,重物質,而批評就變成這些成年人嘆慣,知道沒有物質之苦,寧可放棄人權民主自由都要嘆嘆嘆。
        想想,我們都是在前後之間吧。
        在人間歷史裡,大部分的革命都是物質主義,也就是吃不飽,流離失所,活不下去,才是革命的條件。只有步入廿世紀,物質豐盈到一個相當地步,結果才有前物質VS後物質。
        簡單講,就是現在有吃得飽、活得下去的條件,應否冒失去這些條件的風險,爭取非物質(如制度、權利等等)的價值。
        再細分下去,就涉及誰吃得飽誰吃不飽。正如攻擊「後物質主義」不顧別人死活,同樣道理也可以應用到「前物質主義」不顧別人死活。二者的分別,往往在於何時何人的問題上。「後物質主義」想未來人人都有好一點的生活,而在爭取過程裡,會損害現下某些人的生活;「前物資主義」覺得自己現在都幾好,不想受到損害,同時也懷疑,爭論是否有結果,結果是否一定好。
        「後物質主義」的罪在於主動。如果你只是自己輕物質,除了爸媽,沒有人煩惱,但當你把價值放在經濟之先,並要求社會實踐,批評就來了;「前物質主義」的罪在於被動,就是不理社會有問題,眼前有飯食,特別是自己有飯食,就坐食,不理也不相信山會崩。有趣的是,「前物質主義」的人,不會要求人人都有飯食,但要求人人都接受現有價值。
        觀點不同,看法各異,至於誰對誰錯,視乎個人覺得什麼有價值,以及事情的發展情態了。
Photo by Paule Knete on Unsplash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