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則與處境


        
            我家四人算是可以對話,自己與子女在大部分事上都可以討論,但是,談到某些位,好明顯,大家有基本的分歧。例如,努力總是有意義的,兒子淡淡然說:「這是你們的經驗而已。」
        結合社會的大環境,我有這樣的看法:
        在我自己成長的過程裡,我們接收到不同的原則,而這些抽象的原則(「努力有回報」、「負責任有意義」)確實在我們的實踐中,回饋過來,如我努力地學習創頡輸入法,確實在工作上有莫大的回報。雖然未必每一個道理都可以實踐得很好,但大部分都OK,於是這些道理,就成為我們人生的經驗,進而成為我們理解世界、人生的框架了。
        到了兒子這一代,他們更密集地聽到道理,因為我們比自己的父母得閒,有更多時間講道理。但是,他們在處境中,沒有我們的經驗,又或是他眼見耳聞的生活實況,根本不符合這些原則。舉例來說,努力才為成功,他們看到的卻不是這樣,成年人的世界,許多人都好悠閑地富有,年輕人的世界,努力卻不見得有什麼成果。
        許多事情都如此,結果大家對於原則的看法,各有不同。我們那一代較傾向原則性思考,而新一代,是處境式思考了。這正正是我們這一代,很簡單就可以說,俾家用是責任,家庭是一樣好東西,而我的子女,不一定是否定這些說法,但他們會懷疑,而非全心擁抱。
        再逆推,比我們再老的人,他們不僅擁抱這些原則,更因為擁抱太久,已經相信這些原則,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了。如果說現今年輕人太處境式,不能按原則行事,老一脫的人,就變成不理處境怎樣,要用自己的原則來塑造世界,甚至拒絕不符合自己心中原則的現實。
        世代之爭,正在於此乎?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