禮崩樂壞


        所謂禮樂,就是一套社會公認的行為木標準,透過具體若干美學的言語、行為、音樂乃至場地,讓社會裡不同人的交往,保持一個合適的狀況。早上見到人會叫聲「早晨」,遇上長輩會鞠躬,在學校集會裡會靜默不語,都是禮樂教化的結果。

        管治者最喜歡禮樂,因為「禮施未然之前」,即社會裡有強大的禮樂文化,管治者不用出手,就已經可以管住你,例如不用搵盡方法監察紅綠燈,因為大家都自動自覺,知道何時可過何時不可。

        不過,相信禮樂,背後必然是人對於社會有一份認同,對現存建制有信心,認為它是相對公平公義,所以才促使人能夠管束自己的行為,符合社會的期望。如果你覺得政府是垃圾,不可能會自動自覺地守她的潛規則。

        本來,管治者就最喜歡禮樂,因為成本最低,社會自己管自己。問題是,社禮崩樂壞又不會即時發生的,人對社會、對建制由有信心到完全不信任,有一個漫長的過程,而在這過程裡,特別是發展到關鍵時刻,又不知怎地,總是有能力極其不濟者的管治者,於是,禮崩樂壞就出現了。

        當它出現了,就是一個現象,以今天為例,就是一方對被捕者冷嘲熱諷,說他們死有餘辜;另一方就真的慶祝敵對者之死,大開香檳。

        在此狀況,再說誰對誰錯,誰有道德,其實沒有太大意義。因為這些現象反映的,就是禮崩樂壞,就是再沒有人覺得大家需要一些保持合適距離,讓社會裡意見不同者有彼此合作的可能了,某程度上來說,這就是趨向「人人作戰」的階段(當然不一樣,但戰爭的意味就相同)

        看到不少人在社交媒體上開香檳,我只是深感禮崩之深,樂怨之切,不知道要多久的時間才可以開始重建。更不幸的是,禮崩樂壞的成本,本來最關顧的管治者,一點也不在乎,反而摔罐子攬炒,用法家以求表面平靜,實質把問題再擴大,這才是眼前無路的重要原因。 

Photo credit: telmo32 on Visualhunt / CC BY-ND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