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少量鹽

        youtube學煮餸,其中一個趣味是片主說「落少少鹽」時,這個「少少」嚇你一跳的時刻。「咁都叫少少?」


        唯名論在此發揮無限的威力。多與少這些名詞,實際指什麼,可以有極大的差異。老爹煮餸,用半樽油叫做「適中」,我們半個月,天天煮,都是用這個份量。

        相對客觀的調味份量都尚且如此,其他東西的評價用詞,在沒有相關的加權調整前,爭論真的很無謂。

        常有的狀況是:舉一個港豬的例子,當中有一百個人做了港豬的事,然後結論是:香港人就係港豬。

        一份好填鴨的工作紙,就判定香港教育是填鴨。

        然後,又有人舉出一份好多元化的工作紙,就反駁到,香港教育好開放。

        這本來問題不大,畢竟不少人都把社交媒體上的發言視為茶水間的閒聊,這類舉一例以概全的說法,閒聊時不時會出現,舉例不是真的用來證明論點,而是自己本來就有此看法,找些點子來助興而已。

        不過,社交媒體畢竟不是只有你我他三個人的地方,於是觀點不同的人走來爭論,往往都是觀點對觀點,而沒有先處理論證問題。好多時候,觀感變觀點,討論自然變吵架了。

        要爭論多與少時,先一起下定義:一茶匙叫做多還是少呢?

Photo on Visualhunt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