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看見到看不見

 


        讀神學,是為了看見,「說了這話,便把手和肋膀指給他們看。門徒見了主,便喜歡起來。」(20: 20)門徒在一間門戶緊閉的房子裡,復活的耶穌突然出現。大家可以想像一下,如果你躲在屋中,屋中突然出現一個人,大概會把你嚇得半死吧?但耶穌出現時,先說「願你們平安」(20: 19)。這正是耶穌在最後晚餐中所言的「我把平安留給你們」(14: 27),而當門徒看到耶穌手及肋膀的傷痕,他們就相信,這就是耶穌,而他們的信仰,也因此得以「死而復活」,原來不明白的道理,一一撥開雲霧見青天了。

        能夠檢證的言詞與傷痕,就是理性的作用,也就是神學在信仰上的第一個重要作用。門徒聽過耶穌許多的言辭,但他們不明白,這不明白,因為不能夠在生活裡驗證,未有足夠的理性思考。門徒本來都只是按自己能夠明白的世界觀、價值觀來聆聽聖言,所以他們期望耶穌成為君王,是現世的帝皇,而當耶穌被釘死,這個價值崩潰,也就是他們四散的原因。

        領洗入教的教友,他們對信仰的理解,往往仍然按自己的成長經歷來演繹,而這樣的理解,同樣可以在生活上的不同衝擊下,就崩潰。社會撕裂,疫症漫長,不少人都問天主在哪裡,正如門徒不明白要做皇帝的耶穌,為什麼轉眼間就變成了階下囚。耶穌其實早已經告訴他們,人子要受苦、死亡、復活,正如慕道時神父告訴慕道者,信仰並非祈福免禍。

        只是,門徒在聽,慕道者在聽,同樣不明白。直到,看到復活的耶穌,才明白,而他們所以能夠確定,這是耶穌,正因為那句話是耶穌曾經說的,那傷痕是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所受的傷。

        同樣地,今天的教友,看到教會的教導,他們還是需要理性的證明,才能更明白,而這個理性的證明,其中一個途徑,就是讀神學了。

        不過,這段經文還有後續:耶穌顯現時,宗徒多默不在場,而當他回來時,其他告訴他「看見了主」,他堅持要驗證耶穌的傷痕,才會相信。結果耶穌再顯現時,說的是:「因為你看見了我,才相信嗎?那些沒有看見而相信的,才是有福的!(20: 29)

        神學的作用,固然是要讓人明白信仰的內容,用理性來理解有關信仰的種種,但這個理解,又是指向「沒有看見而相信」。理解是基礎,為我們築建一個穩固的高台,而在這高台上,我們看到夢幻的永恆湖面,就需要信德的力量,讓我們縱身一跳,投到天主的懷抱。由於天主是沒有辦法完全明白的,但完全不明白而信,很容易流於迷信,只有在理性的基石上,開放懷抱,容納奧蹟,才是神學最後的目標。

        神學讓你看見,神學讓你看不見,神學讓你在二者之間,投入天主的永恆之愛當中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