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不是你的果

 一、

        兒子靠zoom完成了大學一年級的課,安然渡過。非常有趣的是,學期完結後,他突然把自己玩的網上遊戲剷掉,原因是要專心寫小說,沒時間。同時,由於暑假還是在防疫狀況,於是他又報讀了暑假學期。暑sem可以修讀兩科,他本來只讀一科通識,但開學時,又會add左德文來讀。

        復活節時,兒子去camp有感,想寫一個劇本,到了暑假,劇本真的寫了出來,並且真的想把它拍成短片。於是,這幾個星期,他遠比返學、上莊還忙,一路開會、找演員,與妹妹討論如何拍攝,叫老爸幫忙找器材。

        拍來做什麼?子女都沒有理會我這個問題,不是迴避,而是覺得你有點無聊。想拍就拍,那想這麼多﹗

        我自己欣賞兒子投入做一件具創意的事情,同時,反照自身,我們那一代人,總免不了功效思想,總覺得沒有目標地做一件事,有點彆扭,總想讓事情變得更有「意義」,說穿了,就是實利。你可以說是務實,但我撫心自問,要無端端、無喇喇地做一件事,很難做到,更難全力以赴。

        對子女的關懷,往往也是建基於這種功效想法。說子女有自己的想法,隨他的心意,但關注點免不了進什麼科、什麼大學、賺多少錢。

二、

        兒子學期結束,我們約法二章:首先是要自己賺這幾個月的零用錢,其次是負責十分一的學費。為我來說,兒子已經成年,要逐步走向獨立,最具體就是財政獨立。

        我的理想狀況,是他去找工作,辛辛苦苦賺點錢,明白搵食不容易,又經歷一下社會實況,讓社會好好教訓他一頓了。實況是:有一份補習自己走來,他搵到一點錢,五六月沒有問題了。至於七八月,政府的消費券即將殺到,如果那五千元可以任用,生活又是無憂了。

        為兒子來說,他本身就不大消費,對金錢的需要不大,而富足的香港社會,真的不知哪裡漏一點過來,他覺得已經夠駛。況且,他心中有底氣:真的沒錢,難道父母會任他訓街捱餓。

三、

        子女是獨立的個體,他們不是父母的成果,成長以後,向左走向右走,父母可以陪伴、可以建議,但不可以覺得,子女如何就是因為父母如何。反過來說,我願意作子女的後盾,卻不是子女等待擷取的果實。問題在於,人際關係不是可以清清楚楚劃出一條線的事情,即使有觀點有看法,在具體上,總難免有不同的爭議。

Photo by Roberta Sorge on Unsplash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