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校唔倒米


        子女都是同一間小學,然後兩間不同的同區band1中學。我的經驗:學校確有影響,但影響很微妙,不是決定性,至少在我這個個案裡。

        兒子連同其他三個小學同學是保持聯絡的一組人,當中有兩位,我也算是認識,都是有點奇怪的高材生。他們的小學,較一般小學容忍差異性,所以不少人能夠在小學階段,保持/構建自己的獨特性格,包括我的兒子,但以社會化來說,他們或多或少,都是怪人,不過讀得書的怪人,就不是被責難的怪人而已。

        子女的小學,都是真的培養學生閱讀能力。其實,就是收到一群能力不錯的學生,而考試不以背誦為主,中英文科都考閱讀理解。結果,他們的畢業生,語文通常不錯,自學能力也有,同時,多數「死剩把口」。

        兒子聰穎,在這樣的小學,有以上幾項的得著,但也因此習慣了懶懶閒,「吞泡過關當贏咗」的脾性,為他未來造成什麼影響,我都不知道。

        至於亞女,小學並不標青,尤其在強敵環伺的情況,自信心未必足夠。因此,同一間小學,同一個家庭,子女秉性如何,也可以有不同的發展。未必一定是好壞的分別,而為我來說,焦點更不是在成績上,而是他們陶成了什麼性格。

        到了中學,兒子一貫無為,而女兒卻在初中時愛上英文歌,然後開始看美劇。由2019年開始,不斷停課 + 串流平台兩大助力下,她以每天六至八小時的時間投放在電視劇及電影,很短時間內,鍊成一個非常全面的具品味及足夠閱量的觀眾。副作用是英文變得超班,特別在聆聽方面。

        不過,懶懶閑這一點,雖然沒有亞哥這麼出類拔萃,但絕對不會為了分數或名次而豁出去。

        子女都是願意為自己喜歡的事情投入的人,卻極不願意從俗投入,在功利的父母眼光裡,不時就有錯配之感嘆。

        用子女做例子,我想說的是:學校沒有我們想像中這麼重要,它只是這十二年裡,子女要用很多時間在其中的地方,因為時間長,必然有潛移默化的作用,但再進一步,就視乎父母以及子女本身,如何看待學校與自己的關係。我倆不太理會學校,子女也不太理會學校的學業要求,結果他倆還是有自己學校的某些痕跡,卻淡得很;由於學校淡出,他們自己的因素,再加上機緣巧合,反而塑造了部分的他們了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