門徒‧宗徒‧聖神降臨

 


        在福音裡,跟隨耶穌的人被稱為「門徒」,指他的學生、追隨者。後來教父也會用「門徒」一詞,就是指基督徒。要留意的是,這些追隨者,會走的。若望福音第六章,耶穌說:「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: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,不喝他的血,在你們內,便沒有生命。」(6: 53)結果許多門徒認為「這話生硬,誰能聽得下去呢?」(6: 60)他們看耶穌不收回自己的話,「從此,他的門徒中有許多人退去了,不再同他往來。」(6: 66)

        領洗所以是入門聖事,因為它真的,只是開始。當耶穌傳教時,許多人因不同的原因,懷抱不同心情,可能因為耶穌的一句話,一個眼神,可能因一場講道的氣氛,促使他跟隨耶穌,在巴勒斯坦地走來走去。做基督徒,感覺不錯,這本來就是錯。

        所以,若望聖史寫下這樣一段,不是一時的情況,而是歷久不變的常態。基督徒是要放下自己,活出基督,要信基督,要埋葬原來的自己,要不講是非,要買少D嘢,要聽別人的話,要不發脾氣,要在此刻香港活得喜樂,要不批評別人。

        「這話生硬,誰能聽得下去呢?」

        當許多門徒都走了,耶穌問「那十二人說:『難道你們也願走嗎?』」(6: 67)十二人,往往就連結宗徒一詞,簡單來說,就是跟隨耶穌的核心,他們與耶穌更接近,而當一大群門徒走掉,宗徒為什麼留下?伯多祿的答案非常耐人尋味:「主﹗惟你有永生的話,我們去投奔誰呢?我們相信,而且已知道你是天主的聖者。」(6: 68)

        伯多祿沒有說耶穌吃肉飲血的說法不生硬,他只說自己沒有另一條路,因為唯有耶穌,才有「永生的話」。信仰不是洗頭水,大家可以在超市貨架上,按自己的心水來選擇的。信仰沒有ABC餐,耶穌不是茶記侍應。

        信仰就是Matrix》中的藍色藥丸,只有食或不食。食,人生就改變,不食,人生就不改變。信仰不是星期天的點綴,不是人生名片上的一個頭銜。

        宗徒,就是意識到,信仰是硬食,但又不得不食的良藥。

        即使如此,宗徒在耶穌被釘時,還是四散。

        因為苦難,因為死亡。到了這一步,不再是理性可以處理的問題。人為何而生?人為何而死?我究竟是怎樣的一回事?耶穌的死亡,代表這些問題都沒有答案,直到祂的復活,才帶來𥌓光,而聖神的降臨,宗徒才徹底轉化,成為基督的人。

        近年有神學家主張,人是需要多重轉化,因此不用把洗禮視為關鍵,應更重視整個信仰成長的路徑,避免形式化,把洗禮這行動等同於信仰。實在,人生路長,由知到悟,由悟到行,乃至跨越形骸,與主相遇,是一生也不久的修行之旅。

Photo by K. Mitch Hodge on Unsplash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