兩種國度

 


      當年離開預科書院,其中一個考慮,是學制終會改變,預科會消失,自己趁還年輕轉校,方是長遠之計;沒有做教師已經十多年,該校仍然屹立不倒。

        朋友多年前在某處拍照紀念重要日子,當初選擇該地點,深信在自己有生之年,仍然可以年年拍照。殊不知,去年消失了。

        我們生活,日復日,由於慣性,所以我們不自覺地相信,自己會繼續做這份工,住這房子,到某一地方拍照留念,在恆常不變的背景下,呈現自己的變化。我們不是拒絕變化,但生活困限了我們的想像,對變化早有一個定調。

        耶穌對比拉多的說話,比拉多無法明白。這裡是羅馬帝國,我是總督,你是階下囚,我可以判你死也可以讓你活,就是這樣的一個國度,那來另一個國度。

        曾經,我們都如彼拉多這麼自信,所以進不了基督的國度。

        我們活在一個沒有根基的可靠國度,耶穌正是以自己的經歷,告訴你一切的浮華虛幻。榮進耶路撒冷的他,轉眼間,就被釘死;天主下令建立的聖殿,到了公元七十年,被羅馬軍隊摧毀。世間的一切,即使多重要、多崇偉,要消失,灰飛之間就煙滅了。

        這幾年的變幻把不少人迫到心情低點,眼見耳聞,不少人都有創傷後遺症的徵狀。如果我們總活在比拉多的國度,這是很難避免的事情。耶穌由光榮直插到底,但在若望聖史的筆下,他沒有半點失措。他與比拉多的對話,大家都公認,不像比拉多審問他,而是他在盤問對方。為什麼,因為「我的國不屬於這世界;假使我的國屬於這世界,我的臣民早已反抗了,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;但是我的國不是這世界的。(18: 36)

        此世的苦難終歸是舖在表面的沙石,待聖神的風吹來,那個世界才會呈現出來。問題是,我們有信心盼望嗎?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