死亡與復活

 


      《基督最後的誘惑》一書裡,記述拉匝祿被耶穌復生後,他是保持死亡時的狀況,因此是腐朽發臭的。因為他只是復生,而不是「復活」,而一般人會把二者混為一談,誤會耶穌的復活,就是由死亡的軌道轉回生存的軌道。

        復活是指生命的轉化,由世俗裡(保祿最喜用血肉的)轉化於超越中,一種更美好、更自由、更圓滿的生命型態。在現實裡,出家、做神父、神隱山林,某程度就是「復活」,只是從信仰角度,這還是未圓滿,唯有在死亡中復活,人就可以有徹底的轉化,成為新人。

        我覺得Midnight Mass的導演,未必很有意識探討以上的問題,但也不自覺地探討到。兩個得到「回到最佳人生狀態」的Paul神父及萊利(Riley),他們對待自己情況的態度,正是「死亡」與「復活」的原因。

        Paul神父被吸血鬼初擁後,由老人痴呆的狀況,轉變為年青活力的自己。對於這個「復生」,他知道不妥當但忍受不了誘惑,於是他用匿名戒癮會常用的一段禱文來自我開解:

「請賜與我寧靜,好讓我能接受,我無法改變的事情;

請賜與我勇氣,好讓我能改變,我能去改變的事情;

請賜與我睿智,好讓我能區別,以上這兩者的不同。」

有趣的是,他總是有意無意間,沒有唸第三句。

究竟什麼是可以改變,什麼是不可能改變呢?這裡的睿智,就是我們能否意識體察到天之道。天道有常,生死輪轉,就是不可改變的事情,而Paul神父正是把自己的異常理解為不可改變,讓整個島,一步一步踏入深淵。

這個島,不就是世界的縮影嗎?奴役別人並非自然,卻成為奴役者視為不可改變的事情;受惜自然人才可以繼續享用大地,但改變現有生活習慣卻是大部分覺得不可以改變的事。

電視劇用「死而復活」形象化地展示,貪戀當下、抓住所有的世俗人生,最後還免不了灰飛煙滅。

相反,萊利同樣得到初擁,但他選擇的是自我毀滅。在他臨死的一刻,一直凝視著他的亡者(因他醉駕撞死的一位女士的屍首模樣),終於變回原來的年輕女子的樣貌,與他握手。死亡並非死亡,能放下自己走向死亡的人,才有真正的復活。

全劇最核心的一點:死亡有兩種:一種是雖生猶死,一種是雖死猶生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