誰都是傳教士

 


      看了部分影評,導演說自己拍這樣的題材,源於自己的童年經歷,他做了多年的輔祭(天主教的離地,在此也反映出來,人人都把Altar譯為祭壇男孩,從沒有人用輔祭一詞),對天主教有很多感覺,就在這電視劇中呈現出來。

        電視劇裡確實看到導演對天主教的感覺,不幸的是,不好的感覺較多,而導演亦藉此劇說明自己今天如何看生命、看死亡,提出一種看法。這裡反映了兩件事:

(1)   有關生命意義,死亡如何面對,人生抉擇的準則,是每一個人都要思考的事情。孩童時期這問題已經隱約出現,早慧者想得早,但任何人在人生路上,終歸也是要想這些問題。這些都是一生的課題,或遲或早,或隱或顯,沒有人可以迴避。

(2)   那麼,持守天主教信仰的學校,是否有在自己的崗位上,為孩童提供足夠的教導呢?

在電視劇裡,一方面覺得導演深受影響,大概是生活在一個有濃厚天主教氛圍的環境,他對天主教信仰有很多認識;一方面這些影響似乎壞多於好。電視劇裡引發慘劇的罪魁禍首是Paul神父,但管理聖堂的比佛女士似乎是大部分人眼中的大反派,原因是她身上某些特質,好容易讓我們想起聖堂裡的某些人。

換言之,天主教學校任重道遠,而從成果來說,不太好。

傳教來說,老師有「傳道、授業、解惑」的使命,而天主教學校,能否為學生解去人生之惑呢?大部分學校,宗教倫理教育的優次都是很低的,這受社會文化、制度所限,不是個人的能力能夠扭轉,但在不受重視的同時,各位同工是否真的意識到,學生曾經學過的中英數,可能在他們生命中淡忘,但人生的疑惑,只會在年歲增長時與之並進呢?

看到遠赴千里的傳教士,我們欽佩仰望,其實千里之行,始於足下,你眼前的一個學生,一個主日學的小朋友,一個慕道團的成員,都是你身為傳教士的對象,但我們要問自己:我們做好傳教士的裝備嗎?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