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哋哋

 


        最近在兩個教會團體內開了clubhouse的聚會,兩次都有參與者問同一個問題:做乜唔用zoom

          兩位教友都是出於善意,覺得大家都用慣了zoom了,何必多此一舉呢?

          正如遙想當年(其實就是兩年前),有實體彌撒,如果你談網上直播,大家都好自然地,覺得不用多此一舉了。問題是世事變幻,社會複雜,但在教會團體內,存在即合理的「好哋哋」思想,很強。

          以我自己的經驗,教會就是一個「夠駛就好」傾向的組織,大部分人基於各種原因,包括但不限於:正統很重要、存在即合理、變動好煩心、好怕錯,所以有新建議,十居其九會被人扳倒。

          扳倒者往往還是好人好心,正如問我做乜要用clubhouse的教友。這絕不是好與壞、對與錯的問題,而是教會就是有這樣的氣氛。

          我自己是幸運的,因為在我還年輕的時代,較多不被人扳倒的頑固份子。如果不是關俊棠(係俊俏的俊,係大關)神父堅持在修院開宗教學部,我根本就不會讀神學,自然不會後來編神學教材。這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事情,當年,同樣好多問人大關:好哋哋,做乜教友要讀神學?如果不是大關堅持,如果不是有一群教授站在他那邊(確實有教授堅決不接受,從不教宗教學部),今天香港的神學教育,連基本盤都保不住了。

          我是2006年開始編神學教材,而這個「神學普及/文憑課程」要到十年後才開辦,不是十年磨劍一朝驚天下,而是在過程裡,不知怎地,許多人都覺得不用辦這樣的課程吧,好哋哋有宗教學部,何必再辦其他課程呢。同時,許多人對教材有很多美好的幻想,卻沒有多少人願意默默地做工夫。全新的東西,要做出成績,要試要錯要捱要花精神時間心力。既然咁難,我哋又好哋哋,何苦呢?

          這幾年,跟進堂區更新的事情,我自己提出堂區應以主題來更新,即堂區要按自己的地域、成員特點、傳統,建立一個堂區主題,改變堂區的臉目模糊,而這構想曾經在某層面被提出來,打算用在新堂區上,但轉眼間被打下來。打下來不打緊,這不過是一個構想,或許不成熟,未必值得試,但是,新堂區有什麼新理念可以實踐呢?又是建一座富神學美感的建築,教內高人欣賞一番,又好哋哋了。

          這十多年的教會經驗,就是推動變革的力量愈來愈弱,這與團體人口老化有密不可分的關係,畢竟年紀愈大的人,愈有慣性,對「好哋哋」的感覺愈有要求。此消彼長,有力推動變革的人買少見少,而變革本身就是不確定,難以預料,教會就愈來愈自我感覺良好,就算了。

近兩三年,世間天翻地覆,在變動中,更多潛藏的問題突顯出來,同時也突顯了教會既無法再靠閉關來自我感覺良好,卻又難以有足夠力量強力變革,這個進退維谷,我自己暫時都看不到出路,能夠做好自己的份內事,盡力做,但未來,確實是很令人憂心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