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要啱


          在天主教圈子內的日子久了,其中一個最令我厭倦的狀況是:「咁樣啱唔啱先?」

          用字正確否,行動正確否,道理正確否,立場正確否。

          天主教有趣之處,是大部分人都相信在教會內的大部分事情,都有一個古往今來,上天入地,宇宙洪荒、開天滅世的標準答案,而且這個答案,一定必然非常絕對很重要。

          我想講的是:如果真的要這樣的標準,你連聖經都冇埋。

          創世紀說七天創世,啱唔啱科學?學者研究,創世紀的故事都是抄回來的,抄襲又啱唔啱先?

          《雅歌》作者如果生於今天堂區,應該不敢寫《雅歌》了。男男女女情情愛愛親嘴乳房,成何體統﹗

        其實,你根本就沒有聖經。我們手上連一份聖經的原稿都沒有,大家讀的都是經過不知多少手抄來的經文,還要讀中文,不是原文。順帶一提,十六世紀時,教會當局還表示,只有《拉丁通行本》才是聖經,其他都不是,原文都不是。

        啱唔啱?

        當然,以上皆有發老脾的成份,但我真的很怕要求一刀切式的啱唔啱。誠然,有些事情可以簡單說對錯,但有更多事情是有不同層次、不同處境,還有些狀況,其實不太需要分對錯的。

        反過來說,即使是文字上寫得明明白白的東西,不代表你就看得明讀得懂睇得透,而且能夠用在正確的地方。

        你問我如何可以讓青年人回到教會,我覺得很具體:堂區宣布,每個教友要忍住七十個七次,不要指年青人做錯了。不要品評他們穿什麼來聖堂,不要指正他們讀錯字解錯經,不要批評他們對信仰的看法,別再透過指正別人的錯誤來鞏固自己的信仰感,更加不要用在年青人身上。真的那麼看不過別人的錯誤,先找神父來,指他講錯做錯的七十個七次先啦。

        近來很渴望的是,教會團體中「團體」這部分,而團體的重要元素,是相聚、互動、情誼、經歷。教會團體不是經文、條文、統一口徑,滴水不漏。活生生的團體,有高歌的時刻也有靜默的時間,有起有跌,有喜有悲,但不可能是大家一起來決定:好啦,究竟宜家我哋一齊開心,啱唔啱?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