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主僕人

 


          以色列人亡國,大批以色列人被迫流放到巴比倫。相信自己在天主的拂照下的以色列人,走上泥濘路上,要在全然陌生的地上生活,多少人死在路上?多少人無比抑鬱地在異鄉眺望故鄉?

          《依撒意亞先知書》正是寫於此時期,而有關上主僕人的觀念,也在此時期形成。這個僕人然屬於天主,但他沒有超能力,反而是受盡屈辱:

我將我的背轉給打擊我的人,把我的腮轉給扯我鬍鬚的人;對於侮辱和唾污,我沒有遮掩我的面。因為吾主上主協助我,因此我不以為羞恥;所以我板著臉,像一塊燧石,因我知道我不會受恥辱。(50: 6-7)

可以想像,亡國之奴,流放之地,難道還能夠保持尊嚴嗎?昔日的貴族,現在面對巴比倫一個小吏,也要屈膝,甚至可以說,別人即使不羞辱你,生活也不可能感到安穩平安。

但是,先知卻沒有停在憤恨當中,活在惶恐之內。坦然受辱,不以為恥,因為先知相信,天主不會讓我受辱。因為這一切的痛苦羞辱,不是以色列人自作自受的:

他受了不義的審判而被除掉,有誰懷念他的命運﹖其實他從活人的地上被剪除,受難至死,是為了我人民的罪過。(53: 8)

這段話最後在耶穌基督身上圓滿地實現,為痛苦屈辱賦予全然不同的定義。信仰基督的人,受苦是受世苦;無罪的人要被捕受審乃至受刑,因為這世界的罪惡,而上主僕人所以忍受這種對待,正是要示範另一種可能:人可以放下自己,為世界而受苦,只有這樣,世界才有改變的可能。

不公義的世界令人痛苦茫然,但真正屬於天主的僕人,卻能甘之如飴。由依撒意亞到耶穌基督,由安提約基雅的依納爵到沉默中的日本教友,由龔品梅到陳樞機,這個苦杯的交接,從來沒有停下來。不是基督徒喜歡受苦,只是人類總不能承認自己的罪,所以,代罪羔羊,還是會不斷地出現。

在依撒意亞先知的筆下,這個受苦僕人無聲地、屈辱地死去,但他沒有失敗。被打倒不是他的錯,堅信上主卻是他的對。

流亡的以色列人在痛苦中盼望,天主在七十年後回應了他們。這或許是天主的回應,或許不是,關鍵在於,我們是否有盼望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