繼續廣告時間:見山仍是山


          在教會內,不少人喜歡畫及看聖像畫。一般人對聖像畫的鑑賞,是兩層:

(1)   唔識睇:純粹看畫,感覺自生。覺得靚或不靚,喜歡或不喜歡,自己看到什麼就是什麼。

(2)   識睇:讀過書或聽過別人的講解,知道畫內的物件、表情、顏色、位置,各有象徵意識,能夠明白這些意義,就看得懂這聖像,就有意義了。舉例來說,聖像畫裡的耶穌基督的衣服多數是紅藍兩色,代表他的天主性與人性,所以要估畫像裡的人物是否耶穌,這是常用的線索。

問題是:第(2)層的「知識」,並不是我們想像中那麼客觀的。為什麼代表二性要用紅藍兩色呢?為什麼不是綠黃呢?這是基於繪畫者的感覺,再加多長久以來形成的傳統。用什麼顏色代表什麼,有其根由,卻不是絕對的;這做法成為傳統,亦不是真理,而是久而久之的累積而已。

換言之,第(2)層的「識睇」,並不是學習一些硬資料而已,而是在學習相關的知識的同時,要把那個知識的形成,它內在的邏輯都明白瞭解。今天有關聖像畫的解說,有其本身的系統,明白這個系統才真的明白這種解讀的方式。

但是,這還有第(3)層的,就是在明瞭了第(2)層的系統,按自己的性分,看出屬於自己的獨特意思。要達到這一層,固然要明白傳統的意義,更要明白傳統的意義並不是唯一的解說,再加上自己要有一份獨特的體會。能做到這樣,就是領悟了一幅屬於你自己的聖像畫了。

其實,這就是讀神學(又或任何學問)的三個層次了。未讀神學,山就是山,讀過神學,明白山不僅是山,當中有樹有草有動物有風有雲,才組成這座山。不過,能夠看出山如何組成,更需要自己把它們組合過來,最後再看出一座山,你眼中的山。

可惜的是,很多人在讀過神學後,停在第(2)層裡,覺得自己學到的知識,就是恆定不變的真理,未能明白任何解說都有其系統,來龍去脈,於是,貌似懂神學,有時比未讀過的教友,更糟糕。

所以,要讀神學,不僅學一門知識,更是學一種態度,讀好神學,是為了更好地信天主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