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孩子轉運站》[有雷慎入]

  


        近來很強烈地感到,影評之不可依持。不是說別人的影評不好,而是重點可以分別很大。就如是枝裕和的新作《孩子轉運站》,不少影評覺得問題在於重複前作,特別是《小偷家族》,因此沒有驚喜。我同意沒有驚喜,但無法覺得是重複。

          正好相返,我覺得拍得不夠好,正在於導演開始探討在血緣關係以外的人際關係,以及人在關係裡,究竟怎樣才是自己。

          我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?當我們嘗試以「定性」的方法來界定自己時,電影卻呈現一個在脈絡中的眾生相。在一宗販賣嬰兒的個案裡,每一個涉及其中的成年人,都不斷地呈現不同的「我是誰」。因為,在不同的牽扯之下,人就呈現不同的面貌,如東洙與素英在摩天輪上的傾訴是真的,但他們在賣嬰兒的分歧也是真的。人不能不活在某一個處境裡,也就沒有人是有一個所謂抽空的真我。

          在導演其他電影裡,這種「什麼因素造成今天的我」的探討,一直都有,但在這個故事裡,導演不再探討,而是呈現。在法律上,把嬰兒販賣是罪案,那麼,真心為這個嬰兒打算的母親,在想過一切後,覺得最優選擇,就是把嬰兒賣給一住好人家,那麼,還是否罪惡呢?母親是不似母親,還是真的母親呢?

          正如電影裡的一句對白,就把這種微妙性呈現出來:跟蹤販賣者的女警在竊聽販賣者的爭論後,幽幽地說:「似乎最想把嬰兒賣出去的,是我倆。」因為身份不同,目的不同,處境不同,所以成為某一人,但結果,在另一個處境下,又成為了另一人。

          電影到最後有點亂,正是因為這種不確定發揮到極點,令劇情脫離了劇情片的框框,似乎有點摸不著頭腦。似乎,所有人按自己既有的角色來行動,又似乎,所有人都走了去另一個人的角色上,但當中不夠說服力,有點可惜。

          五個人的合照,象徵關係,這在最後成為一個希望和光明,為我來說,是一個敗筆,也許就是不少人覺得電影太韓式幸福的地方吧。我只能說,象徵太單薄了。為我來說,更重要是那個變幻的我,是否有一個真正的尋覓結果呢?還是永恆的追尋呢?這才是可以更深入談論的地方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