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命二運


          年輕時,母親在戲院做售票,而戲院就在家對面,我在窗向下望,經常都毛到買票的長龍。那個年代,午夜場基本上是必爆,大家只是估幾點鐘會把票賣完。

          用那個時代的電影來比較,《緣路山旮旯》一定是水準以上的作品。我看的時候,就想起昔日很多「好多條女」的胡鬧電影,而《緣》是有好多靚女之餘,更有好多心思。

        不過,這個時刻不再是「那個時代」。

        那個時代,娛樂種類少,看電影是大家其中一種重要又主要的社交活動,大家幾乎是「喂,睇戲囉」的日常。既然它是社交,重點是朋友,所以我們都不知看過多少爛片,但我們不會有不愉快的感覺。爛片有爛片的看法,可以在散場後一齊笑佢。

        那個時代,我們主要看到的,就是港產片。有外語片,但絕對不會像現在那樣,可以在Netfilx裡,看盡世界各地的電影電視戲。

        當你不再以看電影為日常,同時提高了自己的觀看水平,看港產片,就變成一種要撐的事。

        我很喜歡《緣路山旮旯》的配樂音樂,但好幾場的對白真的很難頂,包括對白的內容與演員唸對白的狀況。故事很多小節很有趣有心思,但電影用這個時刻的水準來說,真的不夠完整。

        這不是電影本身的錯,而是時代的問題。舉凡要與全球化競爭的地區性產業,都免不了這種困難。究竟本土要如何保持自己的生命力呢?撐是一種做法,但更深地扎根在本土,也許才是要追求的真正目標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