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怪物》


          與太太拍拖去看是枝裕和的《怪物》,好看但不及過往作品那麼深刻。一路看想起《比海還深》又或《誰換了我的父親》,感情都深刻得多。

        整個故事以敘述手法,呈現人對事情的認知,往往是出於自己的角度,我們都很難明白別人的處境,同時,我們又因為別人,而無法把自己的處境呈現出來。

        不過,有一點,我不知道是否導演編劇真的想表達,還是我自己想多了。整齣電影的力量不足,原因是驅動整齣電影的發展,不是任何一個主角,而是那幾個無聊的小學男生,以及不願正面面對問題的小學女生,及其他同事。

        換言之,無臉目者,才是劇情的推動者。某程度上,這是有關「平庸之惡」,所以我想起的是「南京大屠殺」。為什麼彬彬有禮的日本人,會做出極端殘忍的行徑?因為,當他們是無臉目時,他們就可以做自己,而這個自己,往往就是沒有道德約束的本我。電腦裡那幾個無聊小男生,做謠、欺凌、說謊,卻自由自在地生活。

        電影裡有臉目的人,幾乎全都有美好與怪物的兩部分,但沒有臉目的人,卻只有邪惡的部分,並且把有臉目的人,推向毀滅的邊緣。

        這是日本社會的獨特寫照?還是每個社會都有類似的情況?正如今天社交媒體,正是沒有臉目的人,把整個平台帶去很噁心的狀況,是否也是《怪物》要表達的狀況?

        雖然宣傳片或劇照有點毛骨悚然,實質還是很是枝裕和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