聖經與《日麗》


          很喜歡《日麗》,但與別人談此齣電影,又或看影評,我覺得沒有人像我這樣演繹這齣戲,而我想,我的演繹方法,與自己所受的訓練有關。

        我對《日麗》的演繹,就是我對聖經的態度。日常總有人來問:耶穌為什麼這樣說?我們總是習慣手上這樣聖經,是歷史的事實,天主的錄音,但這並不準確。

        我們確實有一本聖經在手,但它同時不是一本聖經。如我們讀《格林多人前書》,我們相信自己正在讀保祿的信,但保祿自己親手寫的那封信,早已埋沒在歷史中,我們此時此刻的這封信,是在歷史中,由一個又一個人抄錄過,甚或有人編輯過(有學者認為,今天不少保祿的書信,都是由不止一封保祿的書信拼合而成的),再來就是翻譯,我們才看到今天的《格林多人前書》。讀這封信,你是在讀保祿的意思,同時也是讀一代代人的意思。

        擴而充之,整部聖經都是如此。歷史的起點是天主的存在,歷史的另一端是聖經,而今天的聖經,並不直接等同天主,它是經過一層又一層的解說體會理解,成為今天的聖經,所以聖經其實是流動的,可能性的,你看到白紙黑字很容易覺得它是實在的,正如你看到《日麗》這電影的影像,會覺得這就是事實的呈現。不是呀,我們只是從這個固定的物件,努力看到後面一層又一層的意義,它是一層又一層,又或是意思並存,互相補足,彼此發明的。創世紀的作者解說天主,厄里亞解說天主,依撒意亞解說天主,智慧篇解說天主,耶穌臨現天主,宗徒解說耶穌是天主……他們看到的天主不是同一個天主,他們又是同一個天主。

        《日麗》裡的父親,可能是失敗者,可能是同性戀者,可能是浪子,可能是慈父。電影裡的主角坐在大廳,31歲生日,在此一刻,她回憶一切,就是這一切的她所構建的父親,這父親是來自20年前的那一個父親,但又不是真的是那個父親。如果女主角不是女同性戀者,如果她未生下嬰孩,如果……

        每一個參與者自然就互動了理解、塑造、建構。

        可能,看完更加不明白。

Image by Nile from Pixabay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