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抉擇(fundamental option)

 


          今年改神學課程的功課,似乎更多人不明白「基本抉擇」這概念。這是一個很信仰的觀念,幫助我們理解自己,明瞭信仰,所以在這裡說兩句。

          《神學辭典》說「基本抉擇」:「指一個人自由地作出關乎他的全部存在的決定。」因此,「基本抉擇」不是一個選擇,不是指今天早上吃A餐還是B餐,不是指某一個行為上,人選了做好事還是壞事。它本身就是一個抽象的概念,它叫我們想一想,如果整個人生,只能有一個選擇,你會如何選擇。

          這選擇,不是指形形色色的不同選擇,而是「愛自己和愛上帝之間的自由決定」,就是我這個人,選擇的是自私,還是真善美(在信仰內,就可以直接用天主/上帝代表)

          基本抉擇往往在一些偉人身上,在其關鍵抉擇中呈現,但要記住,不是單獨這個選擇,就等同基本抉擇。舉例來說,文天祥被元人拘禁時,他可以選擇自己,保存自己的性命,繼續生存,但他選擇他記住正確的信念,因為這信念的維持,才令他整個人生有意義。不然,人只應該選擇生存,因為人活著才是有意義的。

          在日常生活裡,我們會選擇自私,又會選擇美善,兩種選擇往往交替而出,很少人會做到極端一面,所以,單從個人日常的選擇,很難判斷自己究竟「整個人」是自我還是走向天主。

          「基本抉擇」這概念,是希望人透過這個概念,開始意識到,個別的選擇不是偶然的,而人整體,是有一個取向的,我們要探究這個取向。

          從人生來看,人這個整個人的抉擇,往往就是人在不斷選擇中形成。如果人多選擇無私,這既代表他內心深處是走向天主,也因為不斷無私形成/加強這種個人取向。

          反之亦然。

          不過,表面的選擇沒有決定性,關鍵仍然在於人自己內心深處的取向。因為,一個人可以一直做無私的行為,但內心並不真的無私,而是基於外在的要求而為。同時,人一直自私,也不一定是內心的反映。

          所以,要判斷自己的基本抉擇,需要我們坦誠地看自己,真的去探究自心深處的渴望,才會更清楚,同時,一時的反省是不夠,這反思要長時間,因為今天的無私,可以在他日改變。

          「基本抉擇」這概念,有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,從而做一個更好的人。

Photo by Anne Nygård on Unsplash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