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學與做人

 


          最近《明周文化》報道治療師收集年輕人的看法,看出現在學生的三大煩惱。(見附圖)

          其實第一點就是世代差距衍生的大問題。經歷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人,對繁華盛世念念不忘,相信香港有一條發達之路,即使自己錯失了,寄望子女可以乘風而上。即使不發達,當年一個學位,已經是「一遇風雲便化龍」,可以改變人生。

          那是一個有一條清楚明白的人生路的時代。有人走上去,有人走不上去,但大家都看到這條路。

          到了今天,其實再沒有這條路。學生讀書,再沒有光榮大道在前面等他們。如果家庭是中產或以上,孩子已經意識到,現在的生活就是自己理想的生活,生活的現實煩惱有父母頂住,自己本來可以隨心而行,但要保持現在的生活,又需要回應父母的要求,就是讀書。

          學生看不到讀書是他們由治及興的關鍵,不是因為他們悲觀,而是在已發展的社會裡,不再是機遇處處,我們是一個M型社會,大家都堆在中間,要跑出,不再這麼容易了。

          父母往往看不到這點,同時,父母受的是勝利主義的教育,繼續相同的迷思,於是親子關係,往往由中學開始變壞,也就是第二個煩惱的原因。

          讀書覺得無意義,但不讀書又如何?父母師長只會叫你先好好讀書,因為他們也想像不了讀書以外的可能性。年輕人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可能性,卻困在一條路上,有些人因此頹,即使不頹,其實也看不到自己的意義所在。

          香港問題,很大程度,是思想上落伍,把新一代人的能量大部浪費在無謂的地方,甚至反過來要花社會資源化解由此而衍生的問題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