準備成人

 


          上一回談學校,由AI入手,其實焦點模糊了。

          在我還是中學生的年代,學校的問題是:「學生如何出人頭地?」當年是精英教育,預科明明有三十個位,因為學生成綪不夠好,我班只有13人;這13個文科生,只有一個進了當年的大學,如我等,不過是進了剛有學位的學院而已。

          今天中學的問題,正在於所有人都讀到中六,而要有學位讀也不是太難的時代,學校仍然問相同的問題:「學生如何出人頭地?」

          今天的DSE,其實考到第三等,就是有基本能力的人,但學校仍然以每個人都考5以上為目標。現在的課程,如果斬掉一半,更多時間讓學生學習,更針對一般能力的人來教導,可能會有80-90%的人,完成中學階段,有基本學術能力。但是,學校的玩法,是按考到高等能力進發。

          結果,中文英文,考到第3等的人,全港是5成左右。中文科我有膽說,不到第3等的人,屬半文盲,幾乎沒有能力寫一篇完整的文字段落出來。

          花了年青人12-15年的光陰,成就一個半文盲,什麼玩法?

          即使考得到,其實真的有意義嗎?我的女兒數學考了一個4級回來,原因只是臨考試的一兩個月,苦心做題,有名師指點,實則上,她今天吃飯後總共160元,四個人俾,一人俾幾多,她眼仔轉兩轉,就拿手機出來除。

          更重要的問題是:有更多為學生是重要的事情,應該優先於這類學習。

          為我來說,今天中學要問的問題:「一個成年人,要有什麼能力,才可以好好生活?」完成中六的學生,無論升學也好,就業也好,一般都滿18歲了。他們成為一個獨立的人,要自己為自己生活負責,那麼,在學校的生活,是否為他們提供足夠的教育,令他們有生活技能,可以在未來,好好過日子呢?

     他們是否對人生有基本看法?他們是否懂得如何與朋友相處?如果想戀愛,應該留意什麼?他們對自己的性別、性傾向、性慾,是否有足夠的認知?他們是否準備好面對社交媒體的挑戰?如果自己生活,他們有自理能力嗎?面對失敗,他們有心理準備嗎?如果有層壓式推銷來騙他們,他們可以自主嗎?總有一天他們會面對死亡,學校有足夠的教導,讓他們知道這是一種挑戰嗎?他們對理財有認識嗎,能夠判斷自己應該買年金還是窩輪嗎?

          過去,這些問題不受重視,又或很自然地覺得是家庭的責任。今天,家庭的功能已經大大削弱,同時世界亦比三十年前複雜得多,所以,學校是要回答這個問題了。

          問題的問題是:我們(包括學校、家長、社會)仍然幻想學校應該答第一個問題,而沒有人準備學校答第二個問題,而學校本身,扮答第一個問題,始終易過嘗試回答第二個問題。畢竟,無論答哪一個問題都好,學校繼續營運下去,為公司來說,才是最重要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