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六晚開完最後一課導修,終於完成「塔冷通網上教室」的第一個課程,暫時完成任務,由楊孝明先生接棒,開始「靈修實踐」的課。
當初有這個構想,自己興緻勃勃,但理想是豐滿,現實相當骨感,幾個月的工作,所有參與者都吃了不少苦頭,各種情緒都湧現,不同衝突總免不了。不過,在推展中,又實實在在感到,我們正在做對的事情這一點,讓大家可以堅持下去。
再一次感謝拍片和行政的兩位同工(今次沒有人指明要我讚),真的辛苦了。
在推展中,實實在在感到,我們需要這形式,也需要這內容。
形式是指在網上拍片,再深一層,是需要以受眾為主的形式。在今天的社會,人不再以地點為限,大家都可以遠在千里外,同時在網上相聚。同時,參加者可以隨時睇、隨意睇,可以很認真重複看,也可以躺在沙發任由影片流動。主動權在受眾身上,不像上課,如果學生報了名,進了課室,即使講者多糟,直接走出課室的勇氣,不是太多人能夠。但是,按停止鍵,只是一根手指的活動。
老實說,這也是我看很多教會片的經驗。
內容,就是淺。上了其中一堂導修,與其他同事傾談,大家都有感覺,部分參與者是以看youtube片的方式來看,不是以上課的態度來看。即使不說是這取態,也有不少同學表示,內容太豐富。換言之,講者如我,以為已經講得清清楚楚,事實上密度太高,也是一種困難。如果「打鬆」內容,更容易吸收,是深化培育一個重要的課題。
除此以外,還有兩個觀察,可供其他培育者留意:
(1)
澳洲的十位左右的教友,以團體方式報讀,暫時看來,效果最好。他們應該是一看片,然後有半小時的分享時間。由於這團體內,有兩位教友曾修讀神學普及/文憑課程,她倆就可以真的回應其他人的疑問。所以,上我的導修時,同學的問題會較熱烈,也較能針對內容。我們所以拍片,正希望這些內容,可以在更廣泛的層面使用,能夠幫到更多教友理解信仰,而這種團體形式,很值得推薦。
(2)
不過,現在一小時一堂的內容,並不一定適合各種培育情況,於是我萌生拍一些十至十五分鐘的片,針對的是慕道班及信仰小團體的聚會時使用。暫時是一個念頭,看看是否有可能實現。
我的課完了,跟住上架是楊孝明的「靈修實踐」。我已經看過大半,印象很深刻的是他示範如何做靈修練習,也有觸動位。他的課與我的課非常不同,但想一般教友都能夠有所得益這意識,很一致。希望一路走下去,都能保持這個初心。
上過堂的朋友,會否有什麼意見可以提供?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