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輕時很愛這些說法:「全情投入」、「尋找意義」、「發展興趣」、「堅持到底」、「勇於尋夢」等等。做人當如是。
活到現在,我仍然很喜歡這些說法,但心中已經有一個預設:「結果都係失敗」。如果我全情投入一件事,可能最後都是一事無成,但我都可以愛這個過程,這就夠了。要有這種覺悟,才可以開展「全情投入」。
因為這城巿談以上的說法時,都是以結果來逆向肯定的。所有報導中,「尋找意義」的人,都是尋找到一個按社會定義屬成功的意義,這個「尋找意義」才有意義。如果你尋找意義是夾BAND,結果尋找到最後都吃不飽、買不了樓,這「尋找意義」就有問題啦。全部都如是,你可以「發展興趣,如果你的興趣可以令你成為上巿公司的董事,你可以「堅持到底」,如果最後賺到第一桶金。
在這一點上,我覺得香港與美國很相似,只是美國再極端一點。在《成功的反思》一書裡,作者談美國的實況,就是當你在社會裡成功後,你可以把所有的榮耀都放在自己身上,因此把所有得益都抓在自己手上,也問心無愧、理直氣壯。
無論是美國或香港,都欣賞以上說法,但它同時加上一條要求:要達到社會要求的成功,同時,獎勵的方法是一注獨贏,成功的全取,不成功的全失。
在這樣的脈絡下,這些「正能量」就變成很大的負擔。如果我們真的努力,尋找人生的意義,卻又一定要得到別人乃至社會的肯定,這就是百上加斤。再者,社會叫人尋夢,同時懲罰失敗者,你尋社會不認同夢?你會生存唔到;你尋夢失敗,就要下流到底,生活也困難。
真的鼓勵年青人尋找有意義的人生夢,社會自己也要真的認同尋夢,而不是把這些做法視為工具,真正的目標,是發達賺錢、名成利就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