談開不開冷氣,讓我想到倫理上的「實際規律」,這也是我在讀倫理神學中學到的一樣好東西。
對應「實際規律」,就是「道德原則」,而我們一般都會用「道德原則」來判斷事情,如同十誡,偷東西就是錯誤。「道德原則」幫助我們辨別是非,訂定自己的行為準則。
不過,原則下降到現實,每一個人的處境都有不同,當中許多因素會影響我們做決定,而這種情況,就稱為「實際規律」,即一個原則在實際情況下的應用。
就如同保護環境,大部分人都覺得應該做,這是原則。所以,大家都會話,不開冷氣是「勁」、「難得」、「做得好」。但是,一個人能夠實踐原則,有很多實際因素配合,在開冷氣一事上,家居環境往往有決定性,如房間是否通風,又或樓宇的密集度,都會左右我們是否能不用冷氣。再者,個人體質也有影響,有些人真的不太怕熱如我兒子,事情的難易度自然又改變了。
故此,一個「道德原則」是實在生活中實踐,又或實踐的方式,又或實踐的程度,不是用一個原則可以講哂的。正如友人留意問「旅行點算」,這也算是「實際規律」:如果開冷氣破壞環境,我是否不應該住酒店?
「實際規律」的重要,在於提醒我們不要成為道德魔人,正如「關愛座」的糾紛,往往就是有人攞住一條原則,原封不動地實行,沒有顧及「實際規律」的變化。
同理,開不開冷氣,原則上是這樣說,但實際千差萬別,大家不用輕易覺得自己與別人對與不對。開冷氣還是小事,在生活裡更多的情況,不要太輕易用自己的原則去判斷別人,別人的鞋,我們沒有試穿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