女兒看完,覺得OK,我和太太就去了看。
我不知道紀錄片應該如何設定,正如許久以前的《Supersize
Me》那樣,導演自己設計一個活動,紀錄下來,是否也屬於紀錄片呢?《公開試當真》甚至更複雜,因為主角亞康確實會考DSE,但現在「試當真」為他考試「加油」,就是設計部分,而這部分,又似乎與紀錄片真正要討論的問題,沒有太大的關係。
我只能說,片拍得不太好,但公開試在香港太重要了,任何探討,都值得一看。
影片以亞康考試前120天開始,也是特訓計劃的開始,許賢自己與亞康一起考,雖然許賢只是考2科,然後,在這條溫習特訓的主線上,不同人各自表述自己對公開試的各種看法。當然,主要的表達者是亞康和許賢,而許賢是多年前的會考生,可以作為參照,再加上許賢與他母親的對話,這一部分相當有趣。
全片最好笑,亞康溫習了一段時間後,第一次做模擬試,結果仍然很差。許賢看到成績時,忍唔住爆粗,並且說自己明白「怪獸家長」的心情,就是「你點X解讀咗咁耐都會考得咁X差呀」的憤怒。
主線是OK,走溫情路線,同時不作宏觀評論,所以不會讓人覺得扮嘢。雖然主線能夠保持開放性,但不同人講述考公開試時,有時候總避免不了成功主義,就是人總要有成績,雖然這不一定是公開試的好成績,但還是要有成績。
公開試的高度重視,代表這個社會特別重視比較,而活在今時今日,我們批評這制度時,如果只是用另一些比較方式,其實是換湯不換藥。如果我們批評公開試一試定生死,會埋沒美斯,其實我們不是說有人可以因為喜歡踢波而踢波,而是希望換一個場,贏哂其他人而已。
更值得一講:這紀錄片,其實是「試當真」一系列網片的重新組合,雖然有朋友看過哂那十集網片,認為重複的內容不超過三成,但它的基本上是一個網台短片製作的轉化。換言之,網路世界的製作,可以轉化成電影這媒介,代表的是什麼?值得我們再想想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