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成不一定在你

 


          MM短片,談一個年青人營運文具店五年,終於租不起單位,要搬遷。短片談他為什麼會頂手做這店,如何營運這五年,我深深覺得,今天年青人要尋找生活意義這事上,真的比我們那一代,難多了。

          店長原來做文職,做了兩年,儲得30萬,但工作很平凡,就是賺到一點錢,但又不算是出人頭地。為我們這一代,這個切入點已經相當好,因為賺到一點錢,可以改變自己生活乃至家庭生活,這就是一種意義;即使是相對沉悶的工作,在我們的時代,升職機會仍然很多,這又是另一個意義。

          今天,如果家境中產,年青人賺2萬元,為家庭並沒有意義,為年青人本身,這薪金夠花,卻不會可以繼續什麼。

          結果,店長覺得頂手文具店有點意義,自己手上有30萬,他再湊多20萬,就開始做生意。生意還可以,但非常燃燒自己,結果,店長患上情緒病,幾乎會尋死。為做好生意,長工時,沒有時間拍拖。片中沒有談他為何有情緒病,但很容易推想到,是生意。

          今時今日,做生意那有這麼容易,即使做到,也不會飛黃騰達。

          返工沒有出頭日,又欠成功感;做生意要燃燒生命,又看不到成功路,這就是今天年青人的處境。

          宏觀來說,問題即在於我們既告訴年青人人生要有意義,同時又要求他們的成功,由社會定義。如果平凡規律的人生,令一個人安心,他為什麼不可以視此為自己的人生意義呢?如果守住一間小店,做僅夠出糧的生意,是否又可以呢?

          再進一步,我們又把一個人的成功失敗,99%歸因於人本身。成功是自己的努力天賦,這說法的另一面,就是失敗也是因為你自己。運氣、人脈、機遇,其實都是成功的重要元素,卻不被重視。

          這叫功績主義,也是今天社會的噩夢。

          功成不一定在你,失敗亦然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