陪太太去了某間中學看音樂劇。這十多廿年,愈來愈多中學持續搞音樂劇,形式各有不同,而女兒所讀的學校,以全校推行模式營運,個人覺得教學效能最大。
為什麼音樂劇會冒起?最現實的原因,它是校長很喜歡的賣點,因為是可以拿出來讓所有人看到成績的東西。我去看的那場,剛巧是校方招待校董、嘉賓場,我可以想像,那些行外人看完學生的表現,一定對學校有良好的印象。
因為校長BUY,所以音樂劇可以出現,而它本身,應該是學校未來教育模式的雛型。
看過節目介紹芬蘭學校的學習,是以學生自己的興趣為核心,由此設計一些個案來完成,如學生喜歡製作木器,他們的學習內就是做一張桌子,當中寫計劃書,度尺,又可能要與他人交涉,全部都是學習,只是沒有既定的課程及指定的學習內容,但這種以專題為核心的學習,學的東西更多更全面。
看學生表現音樂劇,同樣覺得,這班學生在整個製作過程中,必然學到許多東西。背英文歌詞是學英文,排練到最後表演,要堅毅,一起完成這件事,要做好人際關係,而表現成功與否,都可以是生命教育。
同時,這些學習都是實在具體,學生的真實經驗,而不是透過紙筆來回答,根本不知道學生真的明白什麼,又體會到什麼。
隨時代改變,紙筆考核的無謂會愈來愈明顯,這其實是一個極佳的契機,讓我們大刀闊斧改變考核,從而有希望開展更真實的學習,讓學生不用囿於別人定義的學習內容,自己要學什麼自己來決定,特別是在紙筆以外,更需要學習的內容,都可以透過具體的活動,得到學習到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