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績主義


          什麼叫功績主義?有兩個重點:

(1)   要有客觀認同的成功;

(2)   成功在我。

剛放榜,大部分的報導,就是功績主義的潛移默化。如原來不懂英文的新移民,努力苦讀,終於DSE考到5**。這類報導,強調的是結果,就是功績,而他所以能夠有此功績,正正是因為他自己的努力。

這類論述的另一面,就是你所以失敗,因為你不努力了。

表面來看,這種說法很正面,實質是階級性很重。現實裡,大部分情況,人本身的社經地位都會影響他各方各面的發展,我亞仔也說,如果不是有這樣的父母,他隨時不夠分升上大學。有形的如俾錢補習,無形的如榜樣見識,全部都左右了人在社會上能否得到成功的肯定。

再者,社會所肯定的成功,只是一種成功的演繹,如公開試,鼓勵的是迅速辨別指示的人,同時是能在有限時間內寫最多字的人。英文好的人也不一定可以考得好,如果他本性是慢思的。如果這不是資本主義現代社會,而是狩獵部落,十個狀元全部都不會被報導,反而是那些考得好差、周身郁的學生,變成成功人士。

如果認清以上兩個特質,重視公開試成績是沒有問題的,但是,它成為一種主義,就是變成單一的標準,或者,過度重視。

過度重視成績分數。

過度強調得到這成績的個人因素。

公開試成績不好,人生路當然沒有這麼容易,但是,這未必是你自己的錯。如果社會有更多可能性,我們更重視工藝,又或接受平凡生活,那麼,即使不符合主流要求,也可以繼續走不那麼主流的路。

再者,不把個人因素強調到極點,那麼,即使考得不好,個人的失敗也沒有這麼嚴重,再回溯上去,年青人在學校中也不會那麼多挫折感,就更容易在人生中建立自我,可以在考得不好後,還有力量走自己的路。

社會結構不是話變就變,但是,我們可以沉默地不表態,不要再強化功績主義,已經是功德了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