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知角色

 


          按照教會的教導,每一個人在受洗時,都領受了三重職務:先知、君王及司祭,當中先知職務,指教會要在現世當中,看到在此時期的世界,需要走哪一個方向,才是走向天國的路途。最典型的例子,是在工業革命時期,教宗出了《新事物》通諭,要向世界說明,工業時代要留意什麼問題,從信仰角度來看,應該注意什麼事情,人類才會走向幸福美好。

可惜,很多教友都用自己的方式實踐君王和司祭職務,看到未來趨向,反思福傳方法乃至吸引更多人的方向,較少。

塔冷通網上教室已經開了三課「信仰基礎」、「靈修實踐」、「教會史一」,暫時成績尚可,平均每一課都有一百人報名。要看三小時、要付錢的信仰培育課程,由一個小小的書店辦,可以有這個成績,足夠證明,這類培育是有需要。「這類培育」是什麼意思?為我來說,就是「以受眾為主」。

這並非新事物,保祿當年傳教,都是用這個策略:

「對猶太人,我就成為猶太人,為贏得猶太人;對於在法律下的人,我雖不在法律下,仍成為在法律下的人,為贏得那在法律下的人;對那些法律以外的人,我就成為法律以外的人,為贏得那些法律以外的人;其實,我並不在天主的法律以外,而是在基督的法律之下。」(格前9: 20-21)

          為保祿來說,他意識到兩樣事情:(1)自己有真理;(2)別人有自己的生活,但他的處理不是:「我有真理,你們還不改變自己的生活,像我這樣實踐真理。」他的傳教策略是:「我要進入他們的生活,讓他們在其中看到真理。」

          用智能電話,不願出門,多元取向,重視自己,這些「猶太人」、「法律下的人」、「法律以外的人」就是如此。

          為塔冷通網上教室來說,我們知道有許多人在家裡,同時想了解信仰;有許多人工作時間不定,但他們也想了解信仰;有些人不想受到拘束,想自主,按自己時間來看;有些人不想看書,已經看慣影象。

          為此,我們就回應他們,而暫時來看,這個回應,是有先知性的。

          我們更希望,回應更多教友乃至一般人的需要,就是我們所講的東西,真有助他們在生活中,明白自己應該怎樣做,怎樣活得更有意義。

          世界變得非常急速,今天,教友如何實踐先知職務,更為迫切,大家加油。

 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