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作上要在講者講完後做小小回應,共分五節,每節2分鐘。預備時,靈機一觸,找來五個奧運花邊新聞,每一個用一張圖,簡單連結到每個主題。
正式講,效果不錯。畢竟主講部分較深,大家聽了十分鐘有點恍神時,看到一張圖,配一些軟性點的解說,醒一醒,再入下一個主題,專注力好一點。
講完後,與年輕一點的同事聊這模式,突然發現:這不就是IG模式。
我一直都不明白,IG有什麼好看。我也有IG,掃一張又一張圖或相片,就算是美女,看多幾張也有審美疲勞,無法一直看下去。可是,子女真的可以一直看,而子女自己做了一個IG叫「新界再低一兩度」(請幫忙Follow: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2degreeslower/),女兒真的會坐定定一小時,好好地修好那些圖,配上那幾句對白。
真心不明白。
雖然不明白,原來也受到影響。待我這次助講,自自然然,用上了IG模式,而大家都覺得,這種輕而短,以圖為主的表達,容易受落。
世界真的不斷運轉,你不認同都會受影響,無處可逃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