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
遇上年輕父母,不少人湊仔都好辛苦,其中的「亮點」就是溫習默書。我一貫的溫提是:你記不記得自己小四第三次中文默書的分數?
最難搞的父母,就是記得的父母:我次次都默100分。
問題是:這些默書與今天的你,有什麼關係?即使有關係,也是相當有限,所以,你今天又何苦要用這麼多心血氣力感情,為他們默書呢?
父母說:如果不幫他們溫書,他們分數低,自己好似對不住子女。
我自己的看法是:這是你自己的感覺,如果你不在乎,感覺就不大。正如子女不天天去跑步,你也不會特別擔心他們終於會骨質疏鬆,那樣。
到了今天,我回看湊仔女,真的許多事情沒有做好,但一定與讀書無關。不是子女讀書有天份,而是人要成長好好生活,除了讀書,還有太多東西要做,而我其實都沒有做好。
無論有做冇做,子女就是這樣成長了。兒子和女兒非常不同,是否與我的教養有關?我不知道。
二、
與親戚飲完茶不久,與女兒一同出門,談起當天的親,以及親戚提及的親戚,女兒搞不清誰是誰,我一一解釋。
然後,我發現親戚那邊,第三代只有一個人。
從常理來說,這位年青人會承繼整個家族的財產。我當然不知道親戚的財政狀況,但我好肯定的是,我這一代人,完全沒有這種可能性,不可能在人生某一個年紀,會突然有一大舊錢砸過來的可能。
當然,事情可以是反過來,就是這個年青人在三十歲開始,就把自己大部分的精力,花在照顧親人上,什麼也不用做了。
無論未來是幸福還是困難,這一代年青人都要面對我們這一代所給予他們的不確定性,而這可能是他們最大的幸福和困難。
真的想對子女好?搞好你自己,遠比幫他們溫習,來得重要。如果你可以在90歲仍然自己照顧自己,並且不太花錢就直接死去,對子女,已經是功德無量。
溫默書?不如你自己去做運動吧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