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夠了

 


          兩包檸檬茶,一包正常甜正常味350ml,一包多20%,開頭飲同另一包一樣,但多出的20%,愈來愈澀,愈來愈淡,最後三啖完全無味。

          你揀哪一包?

          雖然我那一代人在學校沒有上過生命教育,也沒有生涯規劃,但隱蔽課程其中很明顯:用20年做好準備,用40年奮鬥,一方面是向上爬+搵大錢,一方面是結婚生仔,用1-10年安享晚年,跟住死。

          我們那個年代,幻想人就是活到六十歲左右,只是,實踐是檢定真理的唯一標準,結果這一點已經是大錯特錯。

          大部分人也沒有做好心理準備,40的奮鬥沒有達到原有的預期,有很多人根本沒有達到社會定義的成功,即使達到的,好多人奮鬥到30年已經覺得好無聊,所以六十歲才退下來的,要麼極成功,要麼極不成功。

          更糟糕,本來以為只有1-10年的晚年,大幅膨漲,勁過通脹。

          我們那代人,沒有接受過「生命本身就有意義」這麼思想教育,我們只接受過「有錢就有意義」的精神洗禮,做人要有得消費才有意義,這做法又經不起實踐:活到某個年紀,身體去到某個狀態,要麼你沒有錢消費,要麼你沒有能力消費,如你70還有錢去南極,但你已經去不了南極。那麼,去其他地方吧?能去的都去過,不能或不想去的,到了這年紀去是受罪。

          沒有錢吃好東西,又或沒有足夠味蕾吃好東西,就不能貫徹「有錢就有意義」;退下來不再工作,沒有人需要自己。為沒有「生命本身就有意義」這種想法的人,生活就變得好無意義。

          安樂死的想法會崛起,必然有其社會意識的支撐,而我們這一代,就要飲慣了夠甜的檸檬茶,從沒有人告訴我們,無論檸檬茶的味道如何,份量如何,都是完整的一包,要由頭飲到尾。現在,大家飲到尾,發現大件但不好味,就有不少人想棄飲了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