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談的那場戀愛

 


          最初知道有一齣談網戀詐騙的港片,感覺不妙,自然沒有打算看。上一回看電影,看到預告片,哇,爆燈難頂,全部都在唸對白,而且是非常好難頂的對白。散場後,家裡分成兩派:我和亞哥表示完全沒有興趣睇,預判爛片;太太和女兒覺得「未至咁差喎」。

          電影終於上畫,然後,所有影評一面倒都話好。雖然近年的影評已經變得相當可疑,但看寫這電影的路數,又覺得,似乎OK。特別是不是影評專頁的朋友,有些看事情以苛刻見稱的,都話電影不尷,我的預判似乎是錯。

          女兒見狀,就話一家人去看,來一個華山論劍。兒子仍然堅拒,於是與亞女包剪揼,亞女勝出,一家人去看。

          剛看完,承認預判徹底破產,電影是可以看的。一家人看完吃午飯時,討論電影,兒子有一個觀點,我很認同:香港電影在處理微妙性往往不太在行,很容易用既定的概念來解說,而這齣電影,在最重要、最難處理的一個橋段上,能夠用呈現的方法,把微妙性保留,在這一點上,我欣賞,直接把電影提升了。

          不過,在一家人的討論過後,我再沉澱一下,不得不同意,電影是有其可取之處,但不是我在散場時那種感覺,那麼好。都是兒子說得好:每一幕,電影都處理咗,但不能稱之為處理得好,所,全齣戲能否處理了它的主線,但未能說它能處理得很好,或者說,它就是處理了。無論是主角的性格、點題的那一幕電車,還有很多要改善的空間,只要再想一想,它的處理有小趣味,卻不夠成熟。

          電影的一大敗筆,是主角有太多不夠具體協調,而我主張大明星效應,被子女太太鄙視。所謂大明星效應,是我創作的,指電影的主角太強勢,對自己的角色太有睇法,而導演駕御不了,就會出現一些不太合理的漏洞。我覺得,未必是大明星本身太霸道,有時效應是很微妙的。當然,子女太太都覺得我沒有證據硬屈吳君如,我也無話可說。

          算不上很言之有物的電影,但看得算是舒服的港產片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