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野千鶴子《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》中談到男女關係缺乏創意,因為我們學習了太多例子,無論是電視劇還是愛情小說,太多人預先把男女相處的方式展示出來,只能跟隨這些例子走,而不是就自己這個人的特質去創造一段關係。因此,她認為少眾的感情關係充滿可能性,正因為社會沒有提供太多範例,每個人都要搵自己的方法,去建立自己的關係。
這說法,也可以反過來認知:我們需要有一些實例來幫助自己學習愛是什麼。大家內心有一股澎湃感情,應該如何處理,如果沒有人提供具體方法,實踐可以千差萬別,例如石器時代的操作,就是把對方打暈後拖回家,從此就快快樂樂地生活了,又或在對眼後,姑娘轉身掉下手巾,對象就可以拾起,再有進一步行動。
愛的感情可能千古不變,但如何愛,我們是需要實踐例子,而這些實踐例子,背後也是社會共識,即社會主流如何看待關係。三四十年前,學校的課本是「男主外,女主內」,例子是丈夫回家,穿圍裙的太太出來招待丈夫,這就是具體做法與背後共識了。
現在,我們正進入一個沒有共識的真空時期。傳統的例子站不住腳,一生一世的例子變少;男女關係的進程應該會如何,在自由戀愛這主流下,過去的例子也不能成為參考。如果我們還在相親的關係程序下,很多問題就不會出現。在自由戀愛的世界,再加上,沒有一個相對應的程序個案的提供,乃至共識,靠每一個人自由發揮,其實對個人的要求,好高。
試想想,一個情竇初開的人,在各式各樣的媒體裡,看到各式各樣的互動方式,卻沒有一個主流,結果,每一個人都要為自己該如何做,作出抉擇。究竟是默默地陪伴,主動挑逗,日久生情,還是請父母提親?
由於沒有社會共識的程序,其實今天的年輕人,更需要在成長過程裡,學習有關愛的課題。承接上一篇文章,也許我們都要先反思,自己是一個怎樣展示愛的人呢?自己是想專注愛一個特定的人,還是很喜歡愛的感覺?人與人相處需要有界線,你自己的邊界是什麼樣子?審視不同的關係方式,自己真的想要,是哪一種。
如果可以在學校先學這些,而不是單單讀《燕詩》、sin與cos、以及牛頓三大定律,也許不少人的成長過程,會風平浪靜得多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