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課時,引起動機,拋出一條問題:「人應不應該食素?」
討論後,大部分同學的答案是:「可以食,可以不食,人應該有自由。」
第一個要檢討當然是我自己,以為自己問得很清楚,其實訊息傳不到同學處。這也是教書時時要檢討,以及我不頂尖老師的原因。與太太相比,她在這些細節位上做得好到位,而這正是好老師的重要條件。
當我問「應不應該吃素」,本來是想指人是否有責任吃素,背後代表的是,吃肉是不道德的,而人是否覺得,吃素才是道德。同學get唔到,原因也不難明白:大部分人心目中,都沒有「吃肉是不道德」這選項。這是訴諸普遍的常見偏差:人人都做的事,不會錯吧?
這也是我長期時做信仰培育時,深感困難的地方。許多教友對於信仰培育的理解,就是「學多D嘢」,即自己對教會的知識不夠,知道多一點就好啦。這不能說錯,但不是重點。
我們對信仰的認識不夠,是我們的眼睛未開。信仰培育是一個毀三觀的過程,就是要把大家習以為常的觀念打破,不能以世俗日常的角度來思考問題,而是走入天主的視角去看問題。「神學」的學習是要學習「神」,而神之為神,正是祂超越我,離開時間,有不可思議的能力。如果我們從祂的角度來看世界、看人生、看自己,應該是看到完全不一樣的東西。
不少人讀書,是想用學的東西,鞏固他們現有的價值,這個方向,很多時候就阻礙大家學習,類似佛教說的「知見障」。耶穌來到這個世界,是要顛覆既有的價值,而不成全;祂要成全的,是天主的旨意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