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星期六在塔冷通有講座,完事,不太滿意。
這陣子一直思考:如何用非信仰的語言,講解信仰。
工作上的需要,迫使自己想這問題。要向沒有信仰的人,說明信仰的內容,起點是「人為什麼需要信仰」。
教會內有很多討論「人為什麼需要信仰」的論述,但沒有向沒有信仰的人作說明的意識,同時,很多前設。
最近的討論:瑪利亞遇上天使,天使告訴她,她將要因聖神而懷孕。
這是「信德的回應」的典範,但要向沒有信仰的人說明,真的很難。
同事認為可以用類比方法,人與天主的關係,就好像子女與父親的關係,如果人很相信父親,就可以因應父親的要求,做出困難的回應。
先不談瑪利亞與天主有多親近這部分的歷史性,瑪利亞要回應的,如果落在現實,真正的類似,是父親叫她下個月就嫁給樓下的看更。在瑪利亞的故事裡,「聖神降孕」是一件不能用理性明白的事情,而能夠對應天主去實踐此事,正是需要信德的回應。
《天主教教理》這樣說:
「藉著信仰,人把自己的理智和意志完全交付於天主。人以其整個存在向啟示的天主表示自己的同意。人對啟示的天主所作的此種回應,聖經稱之為『信德的服從』。」(143)
瑪利亞的故事,為有信仰的人來說,是很好的示範,因為我們都已經相信,我們已經有天主。但是,為沒有信仰的人來說,應該如何理解這事?他們應該更努力尋找證據來相信,才不是迷信,還是強調人應該相信自己的信念?還是明白人本身就有超越的價值與意義?
好難。
繼續思考中,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我的講座,給點意見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