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學問題


一、

        與友人吃飯,談開主流,我想說,今天沒有主流。

        昔日有大台,全世界睇同一個電視台,大家接收較一致的訊息,所以就形成主流了。今天,再沒有這事情了。我看MM,它已經是今天所謂的大台,但身邊大把人都唔識唔睇。

        Youtube等網上平台都是以個人取向作派片原則,結果我家四人的youtube也好,IG也好,大家的版面9成都不同。

        再沒有主流。

        晚飯時,一家四口的閒聊,某程度上是世界資訊的交換。我問子女知否「馴化」問題,他們全然不知,然後說出一些我記不了的外國明星的名字,子女交換相關的道理。太太全部不知道,自己在看《連結》(Nexus)。什麼是《連結》?這你也不知道?不是吧。

二、

        現在世界的數字實在太大,左右了我們作判斷。

        為什麼中國經濟那麼差,還有那麼多人在名店前排隊買超貴奢侈品?因為中國有14億人,即使只有1%的人有能力繼續買超奢侈品,還有14百萬,只有有1%來香港買超貴奢侈品,都有14萬,可以塞爆所有名店了。

        今天因為鏡頭太多,我們很容易看到「很多人」或「很少人」的場面,而這些場面都有意義的,卻往往不是意義的全部。

三、

        文學是否沒落?視乎你如何看。

        在普及教育前,即廿世紀前,每個社會裡識字的人不超過5%,不過,這5%是社會的最高層。所以,各種藝術從來都只是少數人的欣賞,而這些人不僅僅是識字,他們就是文化的傳承者,同時也是權力擁有者。

        普及教育後,不少社會識字率高達9成,於是閱讀需求提高;平民生活水平提升,文化欣賞要求提升,就形成很多人可以欣賞藝術的幻象,其實大部分人只是識字,他們與文化傳承沒有關係,也沒有受過足夠訓練。

        今天文學藝術的沒落感,某程度是投射在巨大群眾參與流行文化的陰影中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