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為工作的緣故,得以看了一位老師上宗教倫理課的錄影,而且不止一次。第一次看,已經覺得老師的課上得很好,但看多幾次,最深刻的,是她上課互動過程的開放性。
宗教倫理課的重點,是讓學生在自己生活中,意識到天主的重要性,所以,宗倫課是相當不容易,它不像數學、英文科,老師可以用各種方法,強制學生學懂一些東西,兒子讀中學時,英文老師長期問問題,對答不了的同學輕度批判,力量剛剛好,迫使學生專心學習,好多同學因此學習效能大增,但這為宗倫科是不可行。
宗倫課不是一種知識的傳授,雖然也有知識在內,但更重要,是透過一些課題,讓學生重新意識到,自己是一個「宗教性存有」,即人本來就需要思考及回應「人生三問」,並且會發現,人需要宗教性的回應,才能夠踏實地生活。
再進一步,就是讓學生在反省中,意識到基督的邀請,即基督信仰令他們感到,與基督連結才是真正的回應。
無論是宗教意識的覺醒,還是意識到基督的大能,都需要學生自己的決斷,不是教師可以強迫學生去接受。可惜的是,今天的宗教課,很多時候,老師都只是自己宣布基督信仰的重要,而非學生真的接受。
要學生走向基督,就要讓學生去選擇;要學生去選擇,就要學生在課堂上,覺得有權選擇;要學生覺得自己有權選擇,老師的上課氛圍,很重要。
很多老師在意識上明白要問學生問題,讓學生說自己的看法,明白這是重要的,但在回應時,絕大部分老師做不到放開去,任學生說,往往急於帶學生走上老師自己的正途上,以便課堂可以順暢地走到最後。
因此,看到錄影中的老師,無論學生如何回應,仍然可以保持冷靜,不贊同也不反對,輕鬆以對,讓課堂逐漸瀰漫自由開放的氣氛,這是很難得的。
引伸開去,今天教會內傳教的朋友,多少人能做到放開來做,有信心面對各種不同的意見及選擇呢?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