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說今屆金馬獎中,香港的得獎者不約而同地提及光。這讓我想到,《創世紀》的敘述裡,神說有光,便有光。這場面,多莊嚴壯麗,天主的威嚴與力量,表露無遺。
但是,有理由相信,把這句話編入今天的「梅瑟五書」的編者,是一群歷刼回歸的猶太人。他們的祖輩、父輩,就是經歷亡國的南國國民,他們目睹聖殿被毀,人民被屠殺,然而在軍隊的驅趕下,千里迢迢,成為別國的俘虜。今天沒有太多資料,談到這個過程,但是,可以想像,亡國被擄,難道還會是旅行團的對待吧?
這些猶太人的精英,在巴比倫渡過了七十年。七十年,足夠當初在懷裡的嬰兒成年,生下子女,再成長,再生下子女,再成長,四代同堂。這麼長的一段日子,這群猶太人沒有變成巴比倫人,即使他們完全看不到自己的未來,仍然堅持自己猶太人的身分,熬過了七十年的黑暗,終於等到居魯士王的仁慈,願意釋放他們,回歸故土。
回到巴勒斯坦的過程,重建種族的過程,同樣地,記述不多,有多困難沒有人知道。
正是在這個時刻,他們把「梅瑟五書」編製出來,而神說有光,便有光,正是在這長達七十年以上的黑暗後,仍然讓猶太人相信的一句話。
有關聖經的成書,有其歷史的一部分,也就是上文的記述,但這個歷史的記述裡,有不可思議的成分。為什麼會如此?在資訊不通、種族森嚴的古代,這一群人,為人什麼仍然抓住一個念頭,相信雅威「昔在、今在、永在」呢?教會稱聖經是默感而成,其實就是指這一部分。
這是人寫成的書,同時是天主的創作,當中的合作,不是二人共編的意思,而是在不同維度的連結,讓這本書,既是真實的人生,也是超越的神思。
留言